小海按:
科技创新之路之所以难,主要是来自于对技术本身不确定性、产业及市场预期、繁复供应链细节等的重重检视。今天分享部分科学家创业者对时机、痛点、节奏的关键洞察。
作者 | 高瓴
来源 | 高瓴时间(ID:Hillhouse_Time)
今天中国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包括相当资深的科学家,开始进入创业的行列。有人就问:科学家创业的机遇是不是已经来了?从大的环境来看,首先,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过去靠规模巨大的市场、靠廉价劳动力、靠改革开放30多年的政策红利积累的优势,正在逐渐失去。中国真正要成为一个强国必须要靠科技。
其次,中国采取了相当有力的吸引人才的措施,大批的海归,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海归回来,为高科技发展带来人才的强力推动。由于人才水平的提高和资金投入,中国的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一些领域已经做得相当不错。
如何跨越理论与技术之间的鸿沟?如何迈过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断层?如何面对无数次的试错?怎样应对漫长的成长周期?科学家如何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创业者?
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
技术创业的三个痛点,如何应对?
蓝晶微生物是典型的身处长技术链条的一个技术企业。我们的公司成长曲线看起来是一路向上,但其实经历了很多九死一生的历程。特别是在创业的头两年,公司所从事的技术试错周期很长,投入也很大,作为创业公司很难去测试,也无法去做精益创业的所谓最小可视化产品(MVP),因为周期和成本非常高。这要求我们不断思考,技术创业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试错的机会少,所以战略方向的重要性特别高,那怎么定战略方向?对于技术创业来说,定好方向比其他创业要更重要。通常而言,一个好的市场是这样的——最好的是你进入的市场是别人都认为它小,你认为它大;或者这个市场别人都不感兴趣,然后你看到了独特的机会。或者说,你进入了一个别人都觉得大、但是却无法进入的市场。
过去的创新创业认知乃至方法论,特别是那些源自互联网创新的重要的方法,由于技术创新跟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不同,无法迁移。
首先,技术创业比一般的商业模式创新多一个难关,就是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我要解决一个需求,用了一个新技术,这个技术究竟能不能成功?不确定。所以你除了要建立自己的认知,更重要的是选择有同样认知的创业伙伴跟投资人。特别是投资人,一定要知道这个技术创业是很困难的,愿意用更长的周期去等你。
其次,技术领域的创新高素质人才非常稀缺。因此,要降低自己招聘完美员工的预期;更重视组织建设,找到专业技术能力很强的人,等他成长为成熟的职场人。这涉及到系统的培训和筛选,所以公司的HR配比,以及组织建设非常重要,甚至HR的配比要高于很多公司。
第三,天然长周期的特性。这是技术创业的特征,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长周期,这对于创业者以及产业中的所有参与者,都有本质的影响——因为人的职业生涯是一定的,你很少有能够犯错或者试错的机会。应对这种长周期的方式是什么?我认为,是设置阶段性的目标,叫做Stage-Gate(门控模型)。
从0到1,如何进行重要决策?
CEO的工作就是每天面临很多大大小小的决策,因为公司规模和所处阶段的特点,每一个细小的决策都可能给公司带来深刻甚至致命的影响。因此,在每一个重要决策关口保持清醒的思路和逻辑尤为重要。我尝试着总结了三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关键词是“把握节奏”。首先是创业时机的选择,一旦选择下场,之后的投入才是更高的——就像一场战争,打响后更需要充分的兵力部署、资源、后勤等等支持。从实验室技术研究到产业化开发,所需要的资源量级是指数级上升的,需要高强度资金的支撑,单纯靠公司自身的力量去推动新事物的落地不现实。没有产业的背书,技术的储备以及上下游产业的支持,提前孤身入局可能会抢跑一步,但同样也很容易遇到发展的瓶颈。
其次,入局后也要保持敏感性,与行业内的资源及时跟进,密切合作,储备能力与资源。在等待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人才、物色合适的创业及合作伙伴。
第二个关键词是“抵御诱惑”。钙钛矿光伏技术很早就得到了全球学术和产业的高度关注,2013年就被评为全球十大颠覆性技术之一。基于材料本身结构多样化,在后期应用上有很大的延展空间。团队在材料基础理论研发层面的积淀很深,经历了很多技术路线选择层面的诱惑和抉择,在创业技术路线的选择上确定了叠层的方向。
其次是合作伙伴的选择。公司成立之前几年,很多光伏产业CVC都主动联系到我们,希望投资或者合作。但是,在当时的时间节点上,接受投资对团队和技术发展都意味着很大的风险,看似能顺利拿到一笔资金,对技术开发和未来发展却并不一定是正向的作用。
在拿到大体量的融资之后,我们随之就开始面临所谓的“幸福”地烦恼——怎么花钱?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三个关键词——资源分配。
对于创业公司,尤其是技术类的创业公司,在乐观积极心态下,有可能会把每个困难都看成是机会。但事实上,由于技术和商业双线并行的多线程复杂性,试错成本也往往容易乘数级提升。资金和机会都是有限的,所以在选择资源投入的分配层面,要保持动态博弈,每一发子弹都要有确定的目的和作用。战术上的失误会导致损耗,阶段性的战略失误也可能造成发展节点和现金流的不匹配,从而让公司陷入被动。
投资人如何看待技术创业?
经过几代生物技术的革新发展,人类已进入生命3.0时代,这是一个将实现从“解码基因”到“编码基因”的全新阶段。其中,工程生物学作为典型的前沿交叉学科,把设计、构建、测试、工程化的思维融入生命科学,为研究生命科学基本问题带来了崭新视野,将给21世纪的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高瓴创始人张磊提出,当下这场科技革命浪潮中,来自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是核心价值产出单元。因此,科技创业的核心是充分尊重科学家,让科学家坐C位,与此同时吸引更多工程、信息技术人员加入创新大军,做科学家的最佳共创伙伴,让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交汇。
从领域上来看,高瓴投新、投硬、投科技,寻找那些在关键领域寻求技术突破的创新者。比如说,在创新型的疾病治疗和研究领域,工程化手段是生物科技公司寻求突破的重要武器之一。
新冠疫情下,我们已经看到mRNA疫苗是非常重要的主力军。在细胞治疗领域,经过编程的工程细胞能够精确地摧毁癌细胞,变成特种部队。过去许多年,高瓴支持了多家中国公司,在细胞治疗的多种技术路线上开展突破性研究,很多产品已经进入关键周期。
另一个关键领域,是碳中和大目标下技术创新的解决方案。我们支持了一批以合成生物学手段降低环境负担,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比如蓝晶微生物,今天创始人张浩千也在现场,这支从清华、北大走出来的新锐团队,正在致力于生产可以完全自然降解的生物材料PHA。
从阶段上来看,投早、投小、投牛人,是我们关注的鲜明的投资主题。
整个科技产业领域的公司,跟消费领域不一样,就是 TO B企业的韧性相对比较强,可能一个方向不成功,就会去找新的业务方向和新的增长点。
从企业端来说,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信息化的时代,基本上,各个领域对于这些技术的需求都很强烈,好的创业者,高瓴在前期可以给他充分的时间去摸索方向,创业者也有能力去调整创业方向,因为这个赛道本身非常大,给投资的成功率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非常重要。目前合成生物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成功案例还不够多,没有形成共性,跑出相对成熟的模式。任何一个繁荣的创新生态,都离不开强大的公共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和良性的投资机制。
创业政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