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师表》,大家都很熟悉了。
除了刘备刘禅诸葛亮,《出师表》里,还提到了四个人: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
郭攸之、费祎、董允,当时都是侍中、侍郎这样的职务。
唯独向宠是武职,他当时被封都亭侯,任中部督。
诸葛亮为何要推崇向宠?先看看向宠的履历。
在《出师表》里,向宠被描述为“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先帝称之为能”,那么这个将军向宠,有什么过硬的表现呢。
实际上,向宠虽然是军职,却没有过拿得出手的战绩。他是蜀汉名臣向朗的侄子,之前最亮眼的表现,是在蜀国伐吴的秭归之战中惨败后,保存了自己手下的完整建制,把部队带回了蜀中,这是“先帝称之曰能”的出处。
当时,他在蜀军中的职务是牙门将,这是个低级军官。
《三国志·向朗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
夷陵之战是蜀汉由盛转衰的分界点,此战蜀军损失惨重,除了折损了大量精兵,更严重的损失是人才的损失。
马良、张南、冯习、傅彤、程畿阵亡,黄权、杜路、刘宁等投降东吴或曹魏。此外,马超、刘巴、许靖在同一年病故,再算上关羽、张飞,刘备苦心积累的人才储备几乎为之一扫而空。
更严重的是,随着荆州的丢失,这块为刘备贡献大量人才的地方再也不能为蜀汉所用了。
这种情况下,火线提拔一些中低级官员就成为必然操作。向宠曾经得到过刘备的夸奖,就在被提拔之列。
不过,受提拔的人显然不只向宠一个,诸葛亮何以在《出师表》里要专门提到向宠的名字呢,这得看他的官职。
在表中,诸葛亮只说“将军向宠”而没有提他的具体职务,在这时,向宠的职务是中部督。
中部督的具体职责,是掌管宿卫的禁军。
《三国志·向朗传》: (后主)建兴元年(223),(向宠)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
明白了向宠的职务,再联系下《出师表》里提到的其他三个人,就明白了诸葛亮的苦心。
郭攸之、费祎、董允都是刘禅身边的官员,尤其是费祎,他是荆州集团的老人,能力也更强,是诸葛亮安置在刘禅身边的一个保险。
那么,再加上统领宿卫禁军,同样是诸葛亮提拔的向宠,意思就很明确了。
联系《出师表》通篇,全文虽然名字叫《出师表》,不如叫进谏表更加合适。
表里先分析了一遍当时局势,随后就进入正题,
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起到“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用了408个字来劝说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而出师表的全文也不过741个字,真正汇报出师这回事的,还不到300字。
劝勉刘禅,才是出师表的主要目的。
《出师表》其实是借出师的名义,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都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在《出师表》中,能读到他这种性格。
首先是建言的时机。
建言的时机在出师北伐之前。诸葛亮即将率军出征,留下刘禅独自在成都,他会干出什么事来,诸葛亮也不能百分百确定,于是在出征前,激励一下刘禅,要继承老爸的遗志,发愤图强。就如同一个家长,出门前对不成器的孩子总要唠叨几句,唯恐他惹出什么乱子。
当然,对于熊孩子而言,这种进谏未必有什么用。所以诸葛亮也把话挑明了,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这几个人,能用,你要有什么事或者惹出了什么乱子,先找他们,能帮你摆平。
其次是建言的方式。
诸葛亮的方式不是简单粗暴,而是从侧面进行迂回,大打感情牌,通过先帝刘备来引导刘禅。我们知道,对熊孩子来说,讲道理是很难说得通的,从感情上打动他,往往更加有用。
爱之深、责之切。诸葛亮是臣子,要讲礼数,借着出师这个名头来对刘禅进行进一步劝诫,又安排费祎、向宠等在身边做保姆,确保万无一失。
武侯的彬彬之礼和儒家道德风范,在《出师表》里表现得很明显了。谨慎里不失周祥,仁爱中充满智慧,拳拳之心,昭然纸上。
《出师表》历来被称为“至文”,除了它的文学价值,文中诸葛亮所饱含的感情和智慧,是它始终被推崇的最重要原因。
武侯与刘禅相处,礼节上是君臣,感情上如同父子。刘禅虽然熊,也确实尊诸葛如父,拿诸葛亮的权力来说,已经是登峰造极,刘禅对他丝毫没有戒备,不拿武侯当外人。
这是臣子的最高境界:权臣忠而君不疑。
与之对比最鲜明的,显然是司马懿。
就算在《晋书》中对诸葛亮也评价极高:
览诸葛亮训励,应璩奏谏,寻其终始,周孔之教尽在中矣。为国足以致安,立身足以成名,质略易通,寓目则了,虽言发往人,道师于此。
能得到敌人这样的评价,不仅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做到的。
“当你的敌人都爱上你时,你将会被全世界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