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申论对策素材如下:
一、加强规划和统筹协调,制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结合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搭建有效平台,实现学校、政府、企业多方合作,实现培养资源的整合,强化组织保障,让创业中心更高效、更灵活运转。促进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同时确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在目标和标准上使创新创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加合理,更贴近社会需求,更契合城市发展,更具有指导性,让创新创业人才完全充分展现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二、遵循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是主体,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三大要素,教师素质更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种能力培养,是对人才的个性化塑造,在高校培养制度设计上要体现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展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教学模式上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养成。教育环境上要提倡支持勇于提出质疑的学生,积极鼓励人才跨学科跨专业,发挥想象和大胆创意,不受限制去探究,去真正追求和崇尚科学,避免浮躁、急功近利。要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精和意识的纵深培养,要提升创新创业基础覆盖率。
三、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的主战场作用。创新是市场行为,是经济行为,是企业行为,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创新创业运转体系,如何让课题解决走进实践应用,如何将课题结果转化为应用,企业才是转换的主战场,应深度挖掘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潜力,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舞台。企业应建立系统化、规模化、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根据不同培养对象,找到个性需求和企业发展共性的平衡点。政府应给予企业多维度、多方向政策扶持,并通过推荐引入风险投资和专业机构,帮助企业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全过程培养,增强企业培养人才的动能。利用“产、学、研”深度融合契机,推动我市高校与企业、社会人才多向流动,就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形成院校、社会、企业的合力。
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让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能够清楚看到他们在企业中的发展前途,搭建好人才交流的平台,拓宽各企业之间合作平台,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今后的使用,创建适宜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