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一个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却也经常混淆的概念。或许很多人认为阳历就是公历,阴历就是农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说我们传统文化,讲究阴阳之道,但是跟阳历对应的,并不是阴历而是农历。那这几个历法的区别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阳历,其实更应该叫西历,是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位的涨落,以及对天狼星的观察,最终形成的。不过我国在辛亥革命后,为了科学和方便,才开始引进西方的这种历法。一直到建国后,才正式确定下来。这就是我们民间所说的“阳历”。但其实阳历也并非西方的独创,中国传统的干支历和二十四节气,其实都是阳历。阴历是以月亮运行规律为基础制定的历法。而月亮在古代叫做太阴,所以太阴历简称就叫做阴历,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当中最最古老的一个传统的历法了。虽然现在一般都用阳历,但阴历在古代是十分常用的,像平时结婚、盖房子之类的,基本上都是按照“阴历”来看的。在这我们所说的阴历阳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算法所得出来的,因为他们选择的参照物是不同的。阳历是根据太阳进行参照设立的,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阳历年”,一般为365.25天,分为12个月之后,一个月大约是30.44天。阴历,就是按照月亮作为参照来进行设立的,人们会把月亮绕地球公转的一圈时间设置成为了“一个月”,他的周期大约是29.53天,为了可以方便的换算,就是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而农历既不是纯阳历,也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历。是根据我们的24节气就是根据阳历的方法进行划分的,因为地球公转绕太阳一圈是360度,如果平均分成24份的话,那么一份就是15度,地球每公转15度的话就是一个节气,这样进行分的原因是因为可以根据太阳的一个位置进行更方便的去安排农业生产,还有七十二候,比如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等,但是又是在加上了依靠阴历制定的一个纪年,最后就形成了农历,这个也可以说是阴阳合历。这也就跟我国还一个叫做“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相似,由于阳历的引进,人们就发现阴历比阳历一年少了11天多,3年就少33天。所以为了取长补短,聪明的中国古人发明了农历,其特点是月份跟着阴历走,年份跟着阳历走,如此一来,便既可以根据月相变化设置月份,又不至于四季混乱,于是就有了十九年七闰的说法,主要就是说19个太阳年的总时间基本和19个月亮年外加7个阴历月的总时间一致,因此每19个月亮年中,就有12个平年和7个闰年,而闰年中多出来的那个月就是闰月。这些历法各有各的优点,像农历中的24节气划分,具体反映了一年中的寒暑冷热,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安排。月相盈亏体现出的潮汐现象,也能很好指导海事活动。而阳历一年四季的划分,则能清晰体现出冷热交替的情形,而在我国,其实相较于阳历,老祖宗以农历来纪年的方式,因为按照农历的时序,我们的生产生活,会显得更加有条不紊。而且加上古人还把对自我身心的调养和护理,也融入到了24节气的运行之中。所以,农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绝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我们华夏子孙千百年来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更说明了我们的历史智慧是源远流长的。那么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了,不知道阴阳历法你有没有更了解的清楚一点呢?麻烦点个关注点个赞,更多精彩,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