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元宵节还是属于青年的情人节。
这就得益于很多戏曲小说、民间故事里的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在难得可以自由走上街头赏灯的上元夜,邂逅了彼此、相遇了缘分。可以说,上元夜借喧闹灯市的机缘,给了古代青年男女一个难得的可以释放自我的空间,让他们去悄然地约会彼此,让他们能难得地点燃青春。就像欧阳修的宋词里讲:“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三,元宵节是春节奉献给社会的最后一次全民狂欢节。
元宵节的晚上,火树银花,车水马龙,热烈至极,所以过元宵节也俗称“闹元宵”。闹元宵,这似乎是要在走上新一年工作起点之前以丰盛收尾;吃元宵,又似乎是在农历年即将结束之前再次用食物的形状寓意来强调团圆。所以辛弃疾的词描写元宵盛况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这一晚,人们欢歌狂舞,人们赏灯游街。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一次热闹收尾,吃了元宵,过了十五,这年,就算是过完了。
但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古今节日、中西节日的对比,给出元宵节一个属于它的坐标,或者说,通过很多的争论声音,来给它一个尽可能相符的文化坐标。
近年来,很多商家和媒体都会宣传,说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实际上,和七夕节相比,元宵节其实才更有情人节的意味。
因为七夕节,那只是闺阁女儿在自家院子里过的一个乞巧节,纵然有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来为这个节日加持,却也不能真正演化出七夕节有什么约会属性来,毕竟那时的女孩子是没办法走出家门、相约心上人的。
可是元宵节就不同了,青年男女可以上街游玩,就连一些宵禁制度非常严格的朝代,比如唐朝,也是在元宵节可以不禁夜,允许人们通宵达旦地上街出游。
所以很多诗词文赋、戏曲小说,都让浪漫约会的男女故事发生在元宵节。
在宋词里就更是有这样的描述,“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这是写男女两个人手牵手地去过节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