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表演是不是在春节,舞狮一般什么时候表演

首页 > 日历 > 作者:YD1662023-05-31 01:08:22

文/于永军

我国民间素有喜庆活动舞狮子的传统,春节作为华夏儿女普天同庆的重大节日,人们舞狮尤甚。那么,喜庆活动为啥要舞狮子,它起源于何时?民间有多个版本。

上世纪80年代,科普出版社出版过一本《中国年节》,把舞狮活动定位起于南北朝时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说刘宋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根据百兽都害怕狮子的特点,令人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结果正如宗悫所料: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阱里,人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率先在军队中流行,而后传到民间。

人们为何喜欢在春节期间舞狮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便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怪兽进攻。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逃窜。据此,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吉祥之兆。于是便每年春节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遂成习俗。

上述说法仅为一家之言。关于舞狮的起源,至少还有三说:一曰舞狮起始于汉章帝时。有一年,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一头金毛雄狮,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便仿造狮子,表演狮舞,从此风靡流行。

二曰起源于北魏。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了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之说。

三曰起源于唐代。说唐明皇一次梦游月殿,在阶前遇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它面对着唐明皇,不仅没有恶意,还在阶前滚球逗乐,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样子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白居易的《西凉伎》中有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舞了。

其实,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这说明,至迟三国时宫廷已有舞狮子娱乐活动。南北朝时,舞狮子流行到了民间。及至唐朝,舞狮子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舞狮子”。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本。

由以上记载来看,舞狮子在南北朝时已在民间流传,并不是刚刚起始。而人们除了在春节期间舞狮之外,亦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基于朝野共享的性质,人们赋予舞狮子的内涵也不断丰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镇宅旺宅、鬼神降佑、合境安宁、五谷丰登,又增加热闹欢腾的气氛,乃至列为体育、杂技之类的比赛项目,融入了民间社火、场圩文化空间序列。

我曾多次悉心观察过民间的舞狮活动,一般由两人合作扮成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亦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持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引诱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 、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真乃千姿百态。在模仿动作上,有舔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可谓妙趣横生。在表演项目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可以说,一次舞狮子活动,让人们在享受心理愉悦的同时,也是一次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自从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成功后,我常作如是想,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渊薮的中国,无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当下,虽然宫廷乐庞大而完备的体系不复得见了,但将民间传统活动聚合成为完整的文化空间,却有着若干工作需要可做,客观呼唤着清醒的社会性文化认知,并跟上前瞻性的文化保护自觉。一元复始,我们不妨从春节习俗开始,诸如贴春联、挂年画、扫尘、守岁、赏花灯、耍龙灯、踩高跷等等,当然也包括这舞狮子。这不仅是对非遗的弘扬传承,也是实实在在的保护。盖因传统文化消亡的结果,是它所由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的淡化与稀释,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亡,最终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我们当代人无权阻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脉息,继承这笔遗产不只是我们一代人的特权,而是与千秋万代后人的共同权利,我们应当随时想到为子孙留下什么,就像国家的物质资源不能耗尽一样。

今年春节期间获悉一个值得警醒的信号:万里之外的大英博物馆,在隆重举行韩国春节纪念活动。这个被中华民族传承了一两千年的传统佳节,正被邻国作为他们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在不遗余力地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结果不得而知,但联想眼下我们一些国人对年俗日渐淡漠的情绪,我不禁深深地担忧着。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