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太需要一个没有亲戚参与的节日了。这不代表着无视血亲关系和伦理道德。
英国人的圣诞假期,通常会持续到元旦后,如今英国还沉浸在圣诞节的举家团圆和愉快的假期里,Boxing Day刚过,购物的折扣也还未结束,各种Winter Wonderland还将陆续持续到一月份。
但对中国人来说,过了24、25两天,中式的圣诞节就算结束了。圣诞树的装饰是Made in China, 平安夜的苹果吃进了肚子里,当天和朋友的通宵party,酒精仍旧上脑。
就算没有圣诞假期,没有宗教信仰,家里没有烟囱,甚至从来没在餐桌上见到一只完整的火鸡,但还是会在平安夜发条朋友圈“Merry Christmas”。尽管它早已被第二天的新闻覆盖。
年轻人热衷于过圣诞节,难免引来一些争议:那么多传统节日不好好过,非要过洋节?现在的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过圣诞节? 真的是如主流声音说的那样,文化不自信吗?
我们找来了一些90后年轻人聊聊,为什么他们喜欢过圣诞节。或许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思考。
传统节目包袱太重“小时候,并没有过圣诞节的习惯,也不知道圣诞是什么,因为我父母没有带我过圣诞,那时候只知道有春节、儿童节和中秋节,春节有红包有新衣服,儿童节有礼物,中秋节有月饼,小时候,我们并不会为法定假期之外的任何节日手舞足蹈,圣诞节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比不上一个发糖的儿童节。
长大后,尤其是工作之后,一切才开始变化。
传统节日的“包袱”太重了,端午节纪念屈原,清明节祭奠祖先,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每个节日背后都有源远流长的故事,都有要吃的食物和配套要完成的仪式。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也显得太“严肃”了,总有一些必须要做的事约束着我们。
相比,这些洋节,就轻松多了,我们想怎么开心就怎么过,不关它究竟在过什么,我们其实并不看重它。
过只是为了开心一下。”
“洋节”更加随心所欲“我对吃年夜饭时有心理阴影的,工作毕业有一次,吃年夜饭被逼到离家出走。原因就是“催婚”、“催生”、“工作”的话题对我的轮番轰炸,每年春节都能拿来温故知新。”
“你这都多大了,什么时候考虑结婚啊?”
“你怎么不考公务员呀?”
“你一个月工资多少呀?”
“***在杭州买房啦,你们呢?”
逼得我只能抱着手机过年,减少和他们的眼神交流。结果,过个节,还要被贴的标签太多了:以自我为中心,不热情主动,丧掉的一代……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价值观的碰撞,以血缘为核心进行的团聚,就不再那么温馨轻松,反而让人感觉如履薄冰。
相反,“洋节”更加随心所欲,而圣诞节这样的舶来品,没有厚重的历史意义,没有团圆的义务,没有必须要吃的食物,也没有必须要完成的仪式,也不需要安排档期走亲访友。”
不要亲戚参与的节日“我喜欢过节,是因为,我喜欢热闹,可是我就想和朋友们热闹热闹,洋节就是一个不需要亲戚参与,可以和小伙伴们过的节日啊,恋人、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可以聚餐,看电影,逛商业街,没有负担和阻碍,这样的节日浪漫得没有一点压力。”
我多自在啊“我不像大多数想的那样过圣诞节,因为我觉得国内的圣诞节也很假,我也没有宗教信仰,觉得不过就是商业操作起来的氛围。
我那天通常更倾向于自己一个人在家,选一部电影看,喝个啤酒,买两斤卤鸡爪。但是总是过了12点被兄弟们喊出来唱歌,总要有人点一首陈奕迅的《圣诞结》,“望着电视里的无聊节目,躺在沙发上变成没知觉的植物。这唱的不就是我吗?哈哈,但是我多自在啊,不必想起谁,不必应付谁,不必为了谁。”
减负了“我们从小是在那种大家庭中长大的,有老人在。过中国传统的节日,我们家仪式很重,很累人,一年到头,还没个休息,我老听我们爸妈感慨图什么?现在过年,我没选择回老家,把父母接来外地,轻松自在多了,我也爸妈体验过圣诞,他们也觉得很新鲜。
圣诞节的仪式是,它可以没有任何仪式。
圣诞节,可以装饰圣诞树,戴圣诞帽,收圣诞礼物,假如没有的话,那就没有吧。在圣诞节里,不做任何与它相关的事,也像是过了一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