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用干支历来记录时间,分别由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60个基本单位,来纪年、纪月、纪日。
有句民谚叫“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说的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带有庚字的日子)就开始入伏了,而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带有壬字的日子)就开始数九了。
过了立春,究竟是几九了?请看下面这个时间表:
一九: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30日;
二九: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三九:2023年1月9日~2023年1月17日;
四九:2023年1月18日~2022年1月26日;
五九:2023年1月27日~2023年2月4日;
六九:2023年2月5日~2023年2月13日;
七九:2023年2月14日~2023年2月22日;
八九:2023年2月23日~2023年3月3日;
九九:2023年3月4日~2023年3月12日。
所以,即使已经春意乍现,现在也还只是六九而已,进程刚过半,寒冷的感觉还将持续两个月左右。
统计显示,我国北方普遍“三九”气温最低,南方多地却冷在“四九”。这和太阳辐射有直接关系,冬至开始,北半球白天吸收的热量减少,一开始地面热量还有存货,但之后储存的热一天比一天少,到“三九四九”,北半球热的储存达到最少,气温则降到最低。好在进入二月,最冷的三九四九总算已经远去。
进入“五九”,全国平均气温回到冰点以上,出现回暖迹象。
而到了“六九”气温回升幅度加大,华南、西南、江南等地平均最高气温已经达到或超过10℃,已经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时对于温度变化特别敏感的植物——柳树,也闻到春的味道,江南一带大多遵循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古谚规律。
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