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故事)仫佬山乡遍插吴茱萸 荒山变“金山银山”
中新社广西河池9月26日电 题:仫佬山乡遍插吴茱萸 荒山变“金山银山”
作者 黄秋艳 翟李强
“我们种植的吴茱萸,卖给老板的价钱比以玉米和甘蔗要高得多。”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民族村的韦代松对记者说。
2014年之前,韦代松一家以种植玉米及甘蔗为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微薄的收入只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加之有两个孩子读书,生活开支大,通过精准识别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地政府为韦代松一家提供10亩山地,并帮助他进行经营管理。
2018年,韦代松种植了2000多棵吴茱萸种苗,每棵卖5元(人民币,下同),当年获益1万多元。2019年,韦代松决定不再售卖吴茱萸种苗,开始在10亩山地上种植吴茱萸,收获吴茱萸生果1万多斤,经过晾干烘干后,最后收获吴茱萸干籽200多斤。当年,吴茱萸的收购单价为每斤40元至50元,韦代松卖掉200多斤吴茱萸干籽,收获分红1万多元。
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大风岭中草药示范基地的观景亭上,环顾四周,漫山遍野的吴茱萸,绿油油的一片,这一颗颗小小的吴茱萸已经成为小长安镇民族村民众的致富之宝。
“早些年,有村民种植吴茱萸年收入100多万,在外面买了洋房和汽车。”民族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覃凤琼说,今年村民们种植的吴茱萸第一批已经采摘完毕,部分吴茱萸又结出了新果实。
大风岭中草药示范基地的吴茱萸种植户主要是小长安镇民族村扶贫果场三个村民小组的农民,他们在1996年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最贫困落后的大石山区搬迁到此安置。起初这里还是一片荒野,经过村民们多年开垦,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果场。2015年,通过精准识别,三个移民组共有12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0户共165人。
覃凤琼说,种植吴茱萸是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当时邻村有人种植吴茱萸,但市场上的收购价格低,那户人家收成过后就把吴茱萸树连根挖起,扔弃在山上。于是,她就组织村民把那些被扔在山上的吴茱萸树运回果场种植。
2014年,民族村成立飞凤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创建了大风岭中草药示范基地,主要种植中药材吴茱萸。飞凤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63人,2014年至2019年已带动民族村果场三个组减贫30户129人,2020预脱贫7户34人。
覃凤琼说,吴茱萸干籽在2017年收购价格达到180元一斤,民族村的村民尝到种植吴茱萸带来的“甜头”后,越来越多的山坡都被种满了吴茱萸。
大风岭中草药示范基地现有面积3018亩,采用“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原来分散的吴茱萸种植户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模式,产品主要销往安徽省亳州市及广西区内的玉林市中药材市场。2019年,飞凤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获吴茱萸51万斤,产值1000万元,按分红的形式分发给种植户。
如今,大风岭中草药示范基地已辐射到周边立新、双蒙及牛毕等多个村屯。(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