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做三控施肥,这个施肥技术很受国家的重视,是一种将控制肥料,控苗,控病虫三者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高效而且安全的施肥并且配套的技术系统。这项技术有很多的朋友还不知道,但是再2010年就开始推广了。而且在2009年的时候它被入选为广东省的主推技术,在水稻高产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控”施肥技术对于水稻的品种没有严格的要求,基本上所有的水稻品种都是可以应用这项技术,进行水稻育秧既可以采用湿润育秧,还可以进行旱育秧,再有就可以进行塑料软盘育秧。下面笔者先总体的向大家说一说三控技术的要点,再系统的向大家介绍。
“控肥”:通过对水稻整个时期的所有施氮量和前期施氮量之间的比例,将对氮肥的利用率提高。“控苗”:控苗的中心也是控制氮肥的用量,只不过是通过基蘖肥中的氮肥用量,来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和最高苗数,增加有效分蘖可以提高水稻的接穗率,将整体的水稻质量提高,能够帮助大家实现稳定的高产。“控病虫”:增加整个水稻群的通透性,将整体结构进行优化,可以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在水稻中的使用,提高了稻米食用的安全性。
一、控肥的依据三控中的控肥有两个目的,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对氮肥的利用。
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减少没有用的或者是说无效的分蘖,可以提高水稻成穗的机率。经过大家的实验表明,水稻的分蘖速度主要有下面这三个因素,已经有茎的蘖数、水稻叶片的含氮量以及叶面积的指数。想要影响上面的三个因素就要控制前期氮肥的用量,前期的氮肥用在水稻上的生长发育上,所以将水稻叶片的含氮量控制住在比较适宜的范围内,用这个办法控制其其分蘖速度,来达到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
第二个目的: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能缺少肥料,但是有一种肥料很容易缺实,那就是氮肥。控肥这个方法就是减少植物对氮肥的损失,在对的时期合理的将氮肥作用在水稻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耗。有的研究表明,总的施氮量越多,尤其是在前期的时候施氮量越高,那么后期氮肥的利用率就会越低,但是在水稻生长中后期,水稻施用穗肥和粒肥对氮肥的利用率影响很小。
由此可以看出,想要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就要减少氮肥的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就必须在总量上对水稻使用的氮肥进行控制,同时还要大幅度的减少生长前期对氮肥的施用。在确定好每亩地的总施氮肥量之后,按照下面的比例进行,土地基肥在百分之四十左右,分蘖中期要占总氮肥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水稻的幼穗分化始期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到了水稻的抽穗期要占到百分之十左右的比例,再确定好各阶段的施氮量之后,进行追肥之前再根据叶色作适当调整。这项技术最大的特征就是将氮肥往后移,保证有效分蘖,在能够保证水稻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
分蘖对于水稻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用的,因为只有一部分可以成为水稻,这些能够为产量做出贡献的分蘖就是大家所说的有效分蘖,那么最终没有成穗的分蘖就是无效分蘖。三控里面所说的控苗,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无效分蘖,让水稻的个体还有群体的素质和质量都能提高。通俗一点讲就是对水稻实行咱们人类才有的计划生育,让水稻实现少生并且优生的最终目的。
控苗是水稻三控技术的核心问题,现在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很多种植户都会发现同一个个问题就是种植的时候苗太多。根据数据整理调查,成穗的植株大约只有一般的几率,或者是更低。这些数据也告诉我们只有一半的分蘖能够成穗,而大多数的分蘖都会在生长过程中死亡。这些对最终产量无用的分蘖,也就是无效分蘖会浪费肥料,让整个群体加重的病虫害的几率,就连倒伏的风险几率也在上升。无效分蘖在个体间造成了整个水稻群体的恶性竞争,这就使得有效分蘖变得瘦弱。只有控制住无效分蘖的发射管才能保证有效分蘖的茁壮成长,保证他们长成大穗,实现水稻的稳定高产。这是进行三控施肥的关键。
大家都知道,前期工作做的再好,一场病虫害就能让你血本无归。所以控病虫就成为了三控技术的重要内容。在这个三控技术中,控制病虫不是通过大家喷洒农药来控制的,而是通过过改进施肥方式,以及水稻传统的栽培管理的措施进行。只要水稻的通透性达到一个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害滋生发展的环境,就能够达到减轻病虫,并且少用农药的目的。下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像是纹枯病,这种病的发生就和水稻的群体指标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假如它的苗峰越大,而且叶子的颜色也比较深浓,那么发生纹枯病就会越严重。采用控病虫的方法,提高水稻之间的通透性和透光率,那么发生纹枯病就会轻。这就是控病虫不用农药的秘密。
“三控”施肥技术通过控制无效分蘖、降低苗峰,改善群体结构,提高通风透光性,从而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从实践来看,水稻的三控技术已经成为了比较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多年的总结经验之后,这项技术为更多的农民带来了福音,三控施肥技术越来越熟,未来它肯能还会应用在其他作物上,但这需要更多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