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农业农村部“农膜回收行动”号角正式吹响;
2018年5月1日,《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2017》强制性国家标准落地实施;
两年来,伴随我国推动“农膜回收”政策的相继出台,农膜领域全产业链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研发风暴,有关“新技术、新应用、新市场”的角逐正在“满血”开启中。
6月5日,在昆明召开的“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农用薄膜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上,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农膜全产业链的近500位参会代表,围绕当下农膜行业最热焦点:如何生产和推广既能促进作物“增产提质”、又便于回收的新型农膜,展开了热烈讨论。
划算的经济账
新型农膜助增产还能降成本
现场,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马占峰公布,2018年是农膜产量下滑最突出的一年,同比下降4.84%。2019年1--4月份农膜产量同比下降6.42%。究其根源,环保整顿加强、农产品价格走低波及农膜产量与销量,但同时也恰恰是在某一角度对我国超长寿命功能农膜研发提速的肯定。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会长张真和强调,农膜超长寿命必须与流滴防雾、转光、自洁防尘等功能同步研发,实现农膜和功能共同的长效发挥。在他看来,推动农膜创新研发的核心,永远是给消费者提供真正的价值。
中国塑协农膜专委会主任曹志强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往,农膜使用多为一年一换,自2015年农膜全产业链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集中攻克“超长寿命”农膜以来,已经能够实现换膜周期延长至2年甚至5年。这种新型农膜市场价格相比普通农膜仅高出约30%--40%,平摊在2~5年,成本降幅可观,此外还能节约高额的人工换膜成本,在基地、农场、合作社等规模种植领域,效益更加凸显。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超长寿命”农膜具备复合多功能功效,不仅耐用,还能有效提高农业附加值。现场专家大咖展示了新型农膜在田间应用的真实效果。中国石化上海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王洪学博士分享数据,采用接枝改性聚烯烃高功能棚膜新材料,可以实现草莓提早一周上市、增产约8%。豆角增产20%左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文认为,光伏农业创新技术将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性技术。试验证明,通过调控透过光谱能有效改善土水保湿功能,平均降低水蒸发约30%,夏季中午可实现40%的降幅,降低浇水成本,促进作物提质增产;北京化工大学博士、中国塑协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焦志伟建议通过使用高性能土壤熏蒸膜消灭土传病害,效果好、性价比高。
近几年来,白山喜丰塑业、北京天罡助剂、玉溪旭日塑料、宿迁联盛、山东新甫冠龙、华盾雪花、天津二塑、山东东大等一批企业已经走到新型功能农膜研发与推广前列,市场反馈热烈。
广东科明睿新材料有限公司助力生产的转光膜,可促进茄子增产约18%、西红柿增产20%左右;北京天罡助剂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一代HS-625、T-68、XT-8等耐农药光稳定剂产品,特别适合于西瓜膜、葡萄膜、花卉膜、酸雨地区等受到一定酸性农药影响的应用领域;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通过采用五层结构设计及协同效应,可打造易加工高透薄膜,定制高端差异化农膜;氟泰克(北京)有限公司发布了有关农膜消雾最新科研成果和应用数据。
以上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是中国正在由农膜大国向农膜强国快速转变的一个缩影。
农膜回收刻不容缓
残留超标导致作物减产20%
农膜回收不仅关系到土壤环境保护,更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我国农膜覆盖面积大、应用范围广,目前棚膜覆盖栽培面积6600多万亩,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约3.9亿亩,两项相加,占到我国适宜覆盖栽培面积的一半左右。
据调查,由于重使用、轻回收等问题,目前我国所有覆膜农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膜残留污染。“主要用膜区域每亩地膜累计残留量在4--20公斤,个别地块甚至突破30公斤。” 现场,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资源环境处处长李想公布数据。
有统计显示,地膜残留超标将直接导致作物减产,小麦减产幅度2%--3%、玉米10%、棉花10%--23%……李想强调,“白色污染”正在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质量,严重影响农机播种施肥作业和作物生长。
禁止超薄及劣质农膜销售
生物降解地膜有望迎来爆发
地膜质量标准是影响可回收性的关键因素,如:地膜厚度、抗拉伸强度等指标。超薄和劣质地膜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残留污染的重要原因。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轻工一处调研员谢立安介绍,修订后的《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于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此后不再允许生产和销售未达标的农用地膜产品。该标准对地膜的适用范围、分类、产品等级、厚度和偏差、拉伸性能、耐候性能等多项指标进行了修订,特别是将地膜厚度下限由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促进农膜回收。
2018年,在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农用薄膜专业委员会的呼吁下,白山市喜丰塑业有限公司、玉溪市旭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天罡助剂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莱芜新甫冠龙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等涉及生产销售、原料供应、机械制造等全产业链近百家企业积极响应“农膜行业自律责任承诺书”——不合格产品绝不出厂。
然而,有反馈认为,在实际推广应用中,新国标中将地膜的厚度下限提高到0.01毫米,增加了农民的使用成本,造成市场抵触。针对这一现象,中国塑协农膜专委会主任曹志强指出,地膜新国标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地膜回收再利用,在目前全生物降解地膜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前提下,这是个行之有效的减轻“白色污染”问题的方法。西方发达国家将塑料薄膜类产品的厚度限制在不能低于0.02毫米,就是为了解决塑料薄膜,尤其是农用地膜回收难的问题,这一点结合中国农业的现状,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办法实现。因此,大力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与地膜新国标双管齐下,才能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为保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农膜人应有的贡献。
对此,中国农科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教授严昌荣表示,全生物可降解地膜降解最终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这就意味着可解决地膜的“白色污染”,有效控制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能进一步促进农作物稳产、高产,保障农业生产的效益。近年来,在云南、新疆、湖北、重庆、贵州、北京、山东、河北、甘肃、内蒙、辽宁等地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相比普通地膜,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可实现作物平均增产5%--10%,具有后期破解快、通透性强等特性。上海弘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贾军分享种植案例,铺设全生物降解地膜可助力白萝卜超过7000公斤/亩、小土豆约685公斤/亩……
严昌荣特别指出,目前,全生物降解地膜增温保墒性能要弱于普通PE地膜,且降解进程易受环境影响,在不同作物上表现存在差异,部分作物上可适度替代。在科研方向上,提高全生物降解地膜强度,配合农机作业;提高破裂和降解可控性,满足作物对地膜覆盖的功能要求,尤其在生产成本上仍存在较大压缩空间,解决这些痛点,全生物降解地膜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探索循环农业
参与农膜回收农户再添一波实惠
转天6月6日,参会者乘坐大巴车,一同前往云南马龙区第一个被工信部授予“绿色工厂”称号的云南曲靖塑料(集团)有限公司参观,零距离感受地膜回收处理系统。
公司总经理卢斌介绍,自2014年公司开展探索农膜循环回收业务以来,回收总量从3971.8吨迅猛飙升到2018年的3万吨。这些沾满泥土和杂质的地膜,经过破碎、三次漂洗、挤干、打散、风送、贮料等工序后,再通过精细加工成再生原料,最终做成塑料筐、管材、滴灌带、工程网等成品销售市场。
残膜处理再加工环节已经成熟,起初的回收工作能否顺利?卢斌坦言,尽管国家正在探索地膜回收延伸的机制,试行“谁生产、谁回收”,但在实际运行中阻碍重重,举例来说,云南的厂家把农膜卖到新疆,作物收获后回收工作鞭长莫及。卢斌认为残膜回收的妙诀在于建立一条高效且充满激励政策的商业经济循环。以云南曲靖为例,借助由埃克森美孚定制的符合循环回收的原料和配方设计,曲塑集团生产出高性能的农膜产品供农户使用。云南曲靖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充分利用其遍布乡村的科技小院作为据点,为建立残膜回收渠道奠定基础。
“引导农户回收残膜,必须让他们有‘利’可图。”卢斌告诉记者,一方面公司以高性能为目标,严格生产具有针对性和功能化的地膜,帮助作物增产提质。另一方面,农户回交农膜时,可以凭此以更优惠的价格采购新的农膜。卢斌口中的商业经济循环并非纸上谈兵,中国烟草作为应用者之一,已经将曲靖废旧残膜污染综合治理模式于全国进行实施推广,获得行业广泛关注和好评。
当天,云南昆明马龙区政协副主席吕萍立下军令状,预计到2020年,全区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回收率将达到98%,远超到2020年,我国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目标。卢斌表示,目前公司具备年处理残膜10万吨的能力,日均处理量为280吨。距离满负荷加工处理还有很大空间。“我们的目标是为农户提供价值,促进农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力争建成覆盖云南省、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残膜回收处理中心。”卢斌笃定地说。
结 束 语
农膜行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农膜生产国和应用国,为国家“菜篮子”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亿万农民发家致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是每一位农膜人殚精竭虑思考的问题。相信在全体农膜人的共同努力下,发展高端农膜,发展可降解、可回收农膜,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使中国由农膜大国向农膜强国迈进,前景可期!
...................................................................
本文系农资导报微信官方订阅号独家发布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
文章来源:农资导报(订阅号:nzdbwx)
作者:归晓谦
本期编辑:zzz
猜您想看:
玉米苗期做对6件事,保高产
卖农资就像打麻将,有套路的!
示范、观摩、开会,都做足了!为啥农资卖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