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一个成语典故,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含贬义,出自《论语·第十八章·微子篇》。
我们先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有一天,子路跟着孔子远游,却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个老者,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
老者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锄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见到孔子报告了这件事。
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老者家,他却已不在。
子路便道:“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尽应尽之责罢了。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如何解释,历来争论不休,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的是孔子,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能算老师呢?”这里将“孰”解释为“怎么”,将整句话看做对孔子的讥讽。
第二种认为,“不”为语助词,而不是否定副词,丈人在这里是自言“只勤四体,只分五谷,哪有功夫去管你所说的夫子”。意思是我正在忙,四体忙得不可开交,我正在施肥,没注意到你的老师是否路过。
第三种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对子路的评价,用意是“责(子路)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朱熹和皇侃都持这种观点。他们分析,春秋时值乱世,老者认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做隐士并从事农业劳动,而非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以上四种观点,你认同哪一种呢?
笔者是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的。
何为四体、何为五谷?四体比较好理解,指的是人的两手两足。
“五谷”是哪些,比较有争议,中国文人争论了二千多年,至今仍然“五谷不分”。
一指:稻、黍、稷、麦、菽
二指:黍、稷、麦、菽、麻
三指:稻、黍、稷、梁、菽
稻子指的是水稻、大米,黍是黄米,稷又称粟,就是小米,麦就是小麦,菽是大豆。粱就是高粱。
麻指的是大麻,他的茎皮,经沤制可以做绳子(麻绳),皮与杆经提炼纤维,可以做宣纸等各种高档纸。
有人认为,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
还有人认为,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
高粱现在农村种的比较少了,也不是作为人们的主要粮食,不过莫言的小说、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却让高密的红高粱出了名。
而“五谷”究竟指的是什么,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