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砖井村原属于榆次区乌金山镇辖区,现在属榆次区社管处。作为全镇的大村之一,无论是人口占比、经济实力,还是文化历史、区位优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前文说过,当秦灭赵国后,为免于牵连,蔺相如就把留在相立、蔺姓族人全部改成为“安”姓,取“平安”之意;把不愿意改姓的族人迁到了榆次的另一个地方,名为砖井,谐音“钻井”。现在的砖井村蔺姓族人大致还是按片居住,分别在东蔺街和西蔺街,推算下来,应该是一个姓,两大家。
以东蔺街为例,因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这条街的上的每棵树、每个院,甚至于每块砖,那是再熟悉不过了,甚至于闭着眼睛都能找到。从小耳濡目染,不能说对每户的家长里短了如指掌,但是也能知晓各家的鸡毛蒜皮。一直到现在,每当工作之余回到老家,我都在来这里转转,和长辈们交交心,和同辈们聊聊天,这才能感到心安理得,认为是回了一次家!可能这就是故土情节吧。
(南砖井东蔺街上的古槐)
人常说祖上有德,后人有福。仔细想来,还真有一定道理。蔺相如才华盖世,举世无双,他的所作所为不能说对后人没有一点影响,应当说影响很大。
我们常说,一个地方的民风,主要体现在家风上。东蔺街上的蔺氏后裔,千百年来聚集而居,和睦相处,他们秉承祖先的遗风,勤劳俭朴,勤奋好学,终于成为砖井村枝叶繁茂的一大家族。
首先是他们觉悟高,人性好。解放以来,无论是在哪个历史阶段,他们都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从来不给领导们出难题,乱闹事,上访告状帮倒忙。即使是在最困难的吃不饱肚子的岁月里,也是信念不倒,爱党、爱国家,爱家乡,男女老少,毫无怨言,起早贪黑,天天上地劳动,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新生活。
再一个是这条街上人文环境好,文化底蕴浓厚,两棵古槐直刺云霄,阅遍了人间春色,自发的文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砖井村票友活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条街上,蔺氏前辈有好多就是票友的参与者。在笔者的七个舅舅当中,其中就有六个都是晋剧爱好者。从小记事起,每到天阴下雨,他们总是要聚在一起开展活动。打二通,那叫惊天动地,能把一道街都惊醒;拉曲牌,那叫丝丝入扣,能让人听得如醉如痴。
(南砖井村宣传队老队员合影)
每年春节给军烈属贴对联,锣鼓队总也少不了东蔺街我那些舅舅们,后面跟的一大群孩子们,不用问,那里头有很多是蔺氏族人的后代们。娱乐场上,大舅拉二胡、三舅打鼓子,四舅拉葫芦,二姨、三姨都能唱。秧歌、晋剧都能来几段。当年破“四旧”,不让唱老戏,他们就偷偷在家里唱,一直唱到现在有了新生代,还在唱《打金枝》、《算粮》、《忠报国》,应当说余音不绝。遗憾的是,作为蔺氏后裔,他们却从来没唱过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将相和》,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