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罕见的一幕发生了。
你知道去年谁拿下了中国制造业第一大省的宝座吗?不是全球十大经济体之一的广东,而是江苏。
根据最新的数据,2021年,江苏省的制造业增加值为4.16万亿,而广东的制造业增加值则为4.15万亿元。
自1996年以来,广东就霸占全国制造业第一大省的宝座长达二十多年,期间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依旧屹立不倒。
尽管江苏只是细微的领先,但这对于江苏来说,可是一次历史性的超越。
改开初期,江苏的“苏南模式”一夜成名,风靡全国。然而,随着城市竞赛愈演愈烈,温州模式、深圳模式的分庭抗礼,苏南的知名度、话语权可以说是在相对萎缩。
如今回过头来看,其实苏锡常一直在蛰伏,默默地在相关产业中逼近“一线城市”。
在江苏制造业大爆发的风口之下,沉寂已久的苏南板块终于要卷土重来了。
苏锡常的光芒,再也藏不住了。
无锡,是当前半导体江湖的一座“一线城市”。
去年,其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达1783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支撑起了江苏的半壁江山。其中,封装产业规模更是全国第一,可以说撑起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脊梁。
在半导体产业链中,上游的设计环节以及中游的制造环节,大陆还在紧张追赶中。但是,下游的封装测试环节,我们已经在全球拥有较强的话语权。
这背后,无锡功不可没。
在后摩尔时代,芯片尺寸只会越来越小,这就使得半导体产品性能提升的关键,越来越取决于先进封装的技术,这也将成为各大封测厂在全球突围的核心。
无锡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在全球产业链中实现跃升的机会。以当地的长电科技为例,作为国内的封测龙头,它成功实现了技术由低端向中高端的转移,先进封装如今已经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一个转变,正是无锡迈向半导体“一线城市”奋斗史的小小缩影。
无锡的造芯基因,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埋下种子。当时无锡被确定为国家微电子工业南方基地,742厂拔地而起。这是我国引入海外集成电路技术的第一厂,第一块集成电路也诞生于此。要知道,上海可是到了90年代才开始涉足集成电路产业。
不过,当时的芯片生产线,是从日本东芝引进的。
日本人本来非常担心转让技术给中国之后,中国的技术会突飞猛进。然而5年后,他们发现这种担心根本是多余的,因为742厂还在沿用5年前的旧工艺,没有任何创新。
而之后从742厂衍生的中国华晶,更是经历了一场阵痛。
1990年,电子工业部决定让华晶承担一条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产线,这就是轰轰烈烈的“908工程”。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行政审批花了2年,技术引进花了3年,建厂施工花了2年,到1997年投产时,技术水平已大大落后四至五代,月产量也仅有800片,当年光是亏损就有2.4亿元。
当时中国的集成电路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华晶七年建厂的悲剧,更是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史上一次惨痛的教训。
但不管怎么说,742厂终究还是开启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起点。无锡的血泪史,无形中也为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积累下了人才和经验。上海华虹正是吸取了华晶建厂的教训,迅速上马“909工程”,成为上海造芯的开始。
中国华晶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人才的“黄埔军校”,在国内外众多知名半导体公司都能找到“华晶人”的身影。
而当年只靠华晶一个客户勉强维持的江阴晶体管厂,也在濒临*之际涅槃重生,茁壮成长为今天的长电科技,成为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封测龙头企业。
长电科技的壮大,使得无锡的封装产业队伍日益壮大,前后带动了海太半导体、全讯射频、英飞凌等十家封测企业来此落户。
742厂这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最后让设计、制造等在内的半导体全产业链在无锡开枝散叶,入驻了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华红、海力士、卓胜微等40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
这里,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版图不容忽视的宝地。
国内圆晶代工双雄之一的上海华虹,就选择在无锡布局12英寸的生产线,这可是当时全球第一条啊。
而全球顶尖的存储器生产商韩国SK海力士,更是决定只将研发部门留在韩国,而将8寸圆晶生产线全部转移到无锡。
遥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锡一直是全省经济的带头大哥,在1992—2011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无锡也基本上稳居全国前十大城市。
但2012年开始急转直下,先后被成都、武汉、南京、青岛、宁波赶超,跌到全国第14。外界传出“失去的十年”。
如今,无锡已在半导体江湖卷土重来。
不知不觉中,无锡倾注所有打造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跻身全市第二,妥妥的支柱产业。放全国来讲,产业规模仅次于上海,高于北京等一众高手。
说是半导体产业“一线城市”,一点都不为过。
苏南板块知名度最低的常州,如今却一片火热,因为这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准一线城市”。
世间都在流传合肥作为最牛风投城市的传奇,却少有人知晓,常州同样也非常敢赌。
2013年3月,特斯拉濒临*,差点被谷歌收购。国内后来的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还没有出世呢。而彼时的常州,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宣布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零配件产业,并且将半个身家都押在了这条赛道上。
要知道,汽车制造长久以来可都默认是特大城市的专属,哪里轮得到普通地级市插足。但常州就是这么大胆而前卫,这也为制造业的腾飞埋下了伏笔。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常州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吸引了众多车企慕名而来。2016年,北汽新能源落户常州。同年,造车新势力理想也在此布局了第一座整车工厂。2019年,新能源龙头比亚迪来此建设汽车产业园。随后,东风、上汽大通等企业也纷沓而至。2020年,首台北汽新能源汽车在常州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