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据南京市人民检察院通报,南京市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麻某钢涉嫌强奸、故意*人一案,经审查依法作出批准逮捕决定。至此尘封了28年的“南医大奸*案”终于告破!
在其侦破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南京警方经深度应用最新刑事技术,在徐州警方配合下,明确该市沛县一麻姓家族人员中有重大作案嫌疑。
近几年来,全球许多“世纪悬案”陆续告破,但告破手段与我们想象的有所不同,大多采用了这个“最新刑事技术”。
2013年,美国波士顿警方通过一个小伙的DNA揪出他犯了事的叔叔,进而破获了一桩50年前的强奸*人案,此时凶手已经死了40年。
在2016年的中国,一个因为行贿而被采集血样的中年人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念之贪竟破了一起18年前轰动全国的大案——1998年他的远房侄子先后在甘肃省白银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犯下了11起惊天命案。
同样,在2018年,一个不知名的美国人把自己的基因信息上传到家谱网站,这个充满好奇心的举动让其素未谋面的远方亲戚落入了法网——已经72岁的“金州*人狂”,他在1976年至1986年期间犯下了至少12起谋*、51起强奸和120起入室盗窃案。
从未见过的远房亲戚*了人,而警方竟然通过家族DNA顺藤摸瓜找到凶手,这个被视为刑侦“黑科技”的Y-STR技术到底有多牛?
文丨崔赫翾
1有了嫌疑犯的DNA,为什么还要追凶28年?
28年前的一个雨夜,南京医学院一个林姓女学生在上自习后失踪,四天后,她的尸体在学校教学楼天井内的窨井中被发现,头部有钝伤,窒息而死已有多时。
图为1992年案发时的现场图源:南京警方
那段时间淅淅沥沥的雨冲刷了脚印、气味等证据,但警方还是在受害人体内发现了残留的DNA。
凶案发生在学校中,凶手甚至还与当年学校的保安打过照面,根据保安的描述,警方绘制过模拟画像。案发后,南京警方连续数月开展了大规模走访调查和摸排,与被害者同一届的男同学都被一一排查过,核查线索数千条,走访排查人员超1.5万人,警方还一度重金悬赏,但案件依旧没有取得突破。
这起案件成了压在很多人胸中的块垒——一连多年,受害者的父母都要千里迢迢赶到女儿曾经的校园,祭奠爱女,然后走进刑侦支队,打听案件侦破的进展情况。面对受害者父母,当年的办案民警亦有强烈的自责和愧疚,而南医大的师生也因这次恶性案件感到压抑,正如受害者林某的一位学姐所说,“每一个南京医学院的女同学想到这件事都想哭。”
心中的这块石头一压就是28年。
2020年2月21日,一个线索,给关注这件冷案的人点燃了希望——警方实验室发现,28年前从南京重大强奸、*人案死者身上提取的嫌疑人DNA数据,在不远的沛县寻到了“亲戚”。基本确定嫌疑人为被盘查人员麻某侠近亲人员。
破案在即,警察连夜突击提取了麻某侠家系中本村符合年龄条件的11位男性的DNA,可惜并不吻合。难道是其中环节出了问题?沛县公安局会同南京警方经对麻某侠所在家系进行深挖,得知其家族内还有一名成员麻某皊,早年在南京当兵并已在南京定居多年。
南京,这条线索让办案民警眼前一亮。不仅如此,麻某皊的儿子麻某钢符合作案嫌疑人年龄,而且一直住在南医大附近的石鼓路。经鉴定,麻某钢DNA与犯罪现场提取的死者阴道拭子DNA分型完全一致。功夫不负有心人,尘封了28年的命案至此终于告破。
图为犯罪嫌疑人麻某钢被南京警方抓获
此时,他已在南医大附近这条幽静的死胡同内生活了20多年。有着稳定工作,职工住房,以及一个还算美满的家庭。
跨越了28年的追凶历程与我们日常看到的美剧大有不同,在美剧中,逮捕犯人通常一气呵成——
第一步,鉴识科人员从物证上获得生物检材后,用微量台式离心机对其进行高速离心;
第二步,离心后进行“扩增”,通过基因测序仪就可以检测出DNA信息;
第三步,经过基因测序检验后的DNA信息将被传送至数据分析室,接下来就是等待。直到屏幕中传来了 “MATCH”(匹配)字样,凶手锁定,大功告成。
这种神奇的侦破技术距今已有几十年历史。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阐明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虽然该技术迅速渗透到医学、农业研究等各个方面,可直到1985年才被英国遗传学家亚历克·杰弗里斯教授应用于法医物证鉴定,每个人的DNA与生俱来且各有不同。而我国则是在1987年将DNA检测技术应用于侦查破案。
可实际上真如美剧中一样简单顺利吗?
为了侦破案件,首先你要提取嫌疑人的DNA证据。
即便有了新的刑侦技术,但最初的DNA检验时要求很高,需要微克级的DNA样品、完整未遭破坏的DNA分子。高门槛将很多生物检材拒之门外,直到90年代初PCR技术的发明与应用降低了这个门槛。
简单来说,这个技术能够在体外进行DNA复制,无论化石中的微生物还是犯罪现场中遗留的体液、毛发、皮肤等生物信息,只要能从中分离出一点DNA,就能通过这个技术扩增,而使DNA片段大幅增加,并应用于检测。
案件中,新技术有了,罪犯的DNA也提取了,但也仅仅朝真相迈了一小步而已。因为接下来最大的难点在于,该和什么对比呢?
曾经轰动全国的“白银*人案”犯罪时长横跨14年,犯罪嫌疑人犯案后留下了数量不等的精液、指纹、足印等身体特征线索,甚至还有模拟画像。
图为“白银案”模拟画像
即便如此,在那个没有手机、网络,连公共摄像头都不发达的年代,警方也只能通过走访与摸排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办案。几年时间里,白银城区先后启动全城适龄男子普查指纹、抽血验DNA 。
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连指纹都是一枚枚用肉眼来排查,就更不用说DNA了。更何况凶手高承勇小心翼翼,让他在被逮捕前没有留下过任何犯罪记录,因此也就没有留下可以对比的DNA来精准追凶。
面对白银市的几十万人口,刑警都无异于大海捞针,更不用说扩大范围了。
美国的“金州*人案”也采用了直接排查的方式,并且优先将范围锁定在与受害人相熟的人群。当时警方无法查证远在另一个小城市的案件会是自己辖区的犯罪分子所为。
而发生在南医大的案件同样如此,根本没有对比。
相比之下,1997-1998年陕西历史上最大的系列强奸*人案的破获是因为凶犯王万明再次犯案。
1998年12月13日,王万明在准备对一名女性进行强奸伤害时,女性反抗逃脱后报警,凶犯在警民合围中被抓获,最后凭借遗留在犯罪现场的DNA匹配一锤定音,确定了他就是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作案52起,致20人死亡的*人犯。
可见,想要侦破,必须精准匹配。只有将DNA检测技术和一个拥有庞大信息的数据库结合起来,才能从茫茫人海中找出嫌疑人。而一个全民的DNA基因库不是说有就有的。
一是投入过大。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基数,需要相当多的人力动员、技术人员培训、设备购置等。但资源与预算有限,这种数据库的用途相对单一,过度向公共安全方面倾斜资源的行为并不可取。况且时间也是成本。
二是在伦理与法律上会引发争议。2013年,山东滨州滨城区发生了38起学生宿舍盗窃案,由于涉及资产较多,有20余万元。山东滨州学院上演了一场采集学生DNA的行动,5000多名本科男生全部被一一采血查验DNA。
这件事当年引起了广泛讨论,许多人认为把5000多男生当作嫌疑犯而采集DNA就是一种疑罪扩大化的做法。而在市场维度内,难免在医疗、教育、保险、就业等领域产生基因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以及基因歧视现象等。
2用Y-STR结成一张网,实现模糊匹配
一方面是等待昭雪的累累旧案,另一方面是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左右为难中,破获南医大案的那种从先定位家族再筛查到人的新技术带来了刑侦新思路——Y-STR成功解决了一系列“冷案”。
比如,发生在1995年的湖州特大抢劫灭门案,就是通过家系比对,确定了安徽芜湖南陵县的刘姓一族,再通过排查揪出了躲了22年的犯罪嫌疑人刘永彪。看到白银案因为亲属被抽DNA而破案,刘永彪说:“当时我就想,不出一年就要轮到我了。”
还有2004年南京栖霞区仙林一处树林里曾发现一无名女尸,由于地处荒郊野岭,根本没有目击证人等线索,案件一度搁置。12年后,栖霞公安分局DNA实验室借助Y-STR技术,将凶手的来历缩小在安徽六安市青山乡周边多个乡镇的武姓家族男性成员,最终排查300多人后确定嫌犯。
而在国外,这项技术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为了破获1972年美国查明霍利斯性侵死亡案,警方曾进行近2000次走访,于2000、2004年两度将嫌疑人DNA录入DNA指标系统和DNA联合索引系统进行比较测试,仍没有任何收获。直到2018年,警方将嫌疑人DNA数据上传到“基因家谱”网站上,意外地匹配上了嫌疑人一位亲属的DNA,最终锁定一名叫爱德华·布朗的男子,虽然这人已经在2003年去世,但警方还是挖出布朗的骸骨进行DNA检测,最终还给逝者一个公道。
这样的例子近几年数不胜数,而这项技术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做到了“模糊匹配”。
以前如果数据库没有对应的DNA,且罪犯“金盆洗手”,那他就很可能逍遥法外。而Y-STR能让警方可以通过找到嫌疑犯的远亲,与已知父系亲属DNA建立联系,进而锁定犯罪者。这极大缩小了搜索范围。
要说Y-STR检测技术的运用原理,首先,Y染色体有“传男不传女”的特性。
女性的染色体是XX,男性的染色体是XY,Y染色体一定是男性的,也只有男性有,所以它在家族里代代相传。Y染色体的一个特点,是不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只会通过一些被称之为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特殊的片段突变而进化。故此包括兄弟、父子、叔侄、堂兄弟和祖孙等都具有同源的Y染色体。
其次,STR分析的优势体现在可以同时鉴别多个STR位点。
Y染色体上的遗传标记主要包括STR和SNP,其中SNP突变率极低,在几代家系内可以认为不发生突变,但是绝大部分SNP位点只有两个等位基因,个体识别能力较低,而STR则不同。
通常情况下,每一个STR位点会被约5-20%的人们所共有,如果两个人有4个Y染色体STR位点完全匹配,他们拥有共同父系祖先的概率近95%,若有5到9个STR位点完全匹配,概率则将近100%。若想确定是同一个人,则需要更多的匹配。相比于大海捞针地找一个人,找一个家族似乎更容易。
比如前几年轰动学术界的“曹操身世之谜”采用的就是这种技术。在全国调查采集了各地79个曹姓家族聚居地的男性及夏侯、操等姓氏男性的静脉血样本1000多份后,通过现代基因反推,以及对曹操叔祖父曹鼎古DNA双重验证后,终于给出了曹操身世的“实锤”——他并非汉相曹参后代,从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也不对。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中)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曹操家族DNA的研究情况。新华网刘晓晶/摄
千年前的人物尚可通过Y-STR追溯,更不要提几十年内的凶*案。
就“白银*人案”来说,2016年8月19日,警方通过数据库比对,发现当地在押的高姓受贿犯人Y-DNA染色体特征值与当年的疑犯高度相似——有27个Y基因座匹配。也就是说,这两个人无论是否见过面,都是一家人。于是警方随即要求高家男性直系亲属挨个录入指纹并提取DNA。通过比对,警方发现其远房表侄高承勇指纹和DNA与命案现场生物物证高度吻合。2016年8月26日,高承勇落网。同时,高承勇交代了犯案的全部过程并认罪,案件宣布成功告破。
美国“金州*人案”的侦破则更戏剧化。
1976年,美国加尼福尼亚州东部地区开始连续出现手法相似的入室强奸*人案件,3年间至少有几十名独居妇女惨遭强暴。而从1977年起,罪犯开始变本加厉,夫妇半夜在家中被侵犯,经常性地留下两具尸体。从1975年到1986年近十年间,这名罪犯就犯下了12起凶*、50多起强奸案的累累血债。
但从1986年之后,凶犯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带来的恐慌却并没有结束。很长时间里,当地防身武器大卖,手枪成了睡觉标配。就连萨克拉门托的地方检察官都回忆起小时候睡觉时她爸爸会把枪放在枕头下,妈妈则会放冰插,惶惶不可终日。在2013年,还有人出版了以凶犯为原型的小说《我将在黑暗中消失》。
警方的追凶同样没有停止,虽然这个凶手具有高超的反侦察能力,但依旧留下了不少体液这样的生物证据,可警方却始终不能凭此缩小调查范围,美剧中的桥段并没有如期上演。2017年,联邦调查局甚至悬赏5万美元,希望民众提供帮众,但诸多努力多无疾而终。
2017年,就在案件快要变成“千古悬案”时,一个寻亲网站给所有关注这起案件的人带来了希望——每天因为好奇等各种原因,有源源不断的DNA样本被上传到网站上,而上传了自己基因数据的人,对于他们来说,不仅可以分析自己的人种基因构成,还可以通过网站庞大的基因数据库比对,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亲戚。
对于警方来说,这意味着DNA可供匹配的变多了,提供了更广阔的搜查空间,虽然不能确保凶犯有这样的好奇心,但保不准能找到与他一个家族的人。于是一个假装成普通用户的“金州*人狂”的DNA数据被上传到网站。
静候总有收获,2018年,与“金州*人狂”DNA部分匹配的人终于出现了。沉寂30年的案件,自此初露端倪。虽然一直追踪到了凶犯的曾曾祖父,但范围从茫茫人海缩小到一个家族已属破案在即,接下来就是各种排查。
中间坐轮椅者为犯罪嫌疑人迪安杰洛。
2018年4月,警方终于找到了真凶:行将就木(当时已72岁)的前警员约瑟夫·詹姆斯·迪安杰洛。
“以Y找群(家系),以常染色体DNA找人”的侦查模式正愈受重视和推广普及。
3只依靠Y-STR,陈年旧案就能无往不破了吗?
可别高兴太早,依靠Y-STR,陈年旧案就能无往不破了吗?
首先,Y库建设任重而道远。
公安机关虽然正大范围推广这一技术,但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信息建库,前期要做大量的人口普查、人口排查工作,直到把每个家庭的族谱比对完,才能建设Y数据库。
郑州是最早在全国建Y-STR数据库的城市。最近几年,内蒙古赤峰、河南郸城、浙江等地均启动了建立Y-STR数据库的工作。但目前Y库的资料仍然有限。
其次,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情况较为复杂。
如果案件发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可通过Y染色体分析来推断犯罪嫌疑人可能的姓氏。选择每个家系中几个人进行Y-STR分析,就能迅速的缩小范围。但这只是理想模型。中国历史上存在改姓、赐姓、随母姓以及领养等复杂情况,况且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大量人员流动会造成很大误差。中国目前有13.7亿人口,100万个姓氏家系,但中国人Y-DNA的多态性十分有限。
虽然Y-STR还有其局限性,但我们的刑侦“黑科技”也越来越高级。
比如和指纹掌纹相关的技术。“大人群指掌纹高精度识别”构建了指纹纹理的拓扑和统计模型,他能将重叠指纹分离,还能在指纹扭曲变形的情况下进行校正。
而基于新算法的指掌纹自动识别系统,捺印指纹查重在千万分之一漏识率前提下,比对速度可达到10万人次以上/小时。指掌纹正查比对精度在这几年相比传统算法至少提高50%以上,指掌纹倒查比对精度实现90%以上正确率。
公安部人像对比系统也是近几年破案的一大“*手锏”。借助在全国率先试用的公安部人像对比系统,上海警方接连抓获了3名16年前命案的犯罪嫌疑人。
犯案后来改头换面?没用。
外貌变化有着相对固定的规律,将嫌犯十几年前的照片,与新拍摄的证件照进行比对,系统从十几亿人中找出相似度较高的对象,只需要不到十秒。
还有天网工程。它可以实时监控系统所捕捉到的画面,行人旁边出现的标识框中将显示年龄、性别、衣着等具体情况。同样的技术也适用于机动车,机动车的类型和颜色能够得到识别。
罪犯想隐匿于世?没门。
这样的摄像头有2000万个,还配备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监控系统。
时隔28年,南医大旧案破了,也让另一件发生在南京的“南大碎尸案”再次引发关注。不过,相对于南医大的案子,南大碎尸案从观感上更惨烈,凶手也更不留痕迹——为消灭作案痕迹,凶手将其遗体煮熟,并切割成2000片以上,抛洒在南京多个地方。但随着科技发展,破碎的希望,也将有重新构建起来的可能。
还有很多尚未侦破的案件,比如1994的清华“朱令铊中毒事件”。这是一场警方认定的投毒事件,但此案经过调查之后,几度沉浮,凶手至今仍逍遥法外,尚无明确结果。
而2007年发生在湖北的红安“12.26*人案”,一夜之间,8条鲜活的生命惨遭毒手。这起案件,是1949年以来湖北刑事犯罪致死人数最多的一起命案,至今尚未侦破。
但无论经过多少年,在一代代刑侦人员的不断努力下,随着刑侦手段的不断进步,这些恶劣的刑事犯罪案件总会侦破。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