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铁岭市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让“信用铁岭”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归集全、使用好信用数据,以良好的信用环境支撑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国家信息中心最新一期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中,我市排名位次得到了较大提升,全省排名第四位。
指引信用方向
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方案》《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铁岭市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铁岭市信用数据征集规范》等法规、制度,为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完备制度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今年,《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信用铁岭”建设的工作方案》出台,明确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为未来三年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绘制了清晰蓝图。
“我市着力夯实政务诚信基础,充分发挥政府表率作用。扎实推进公务员评先选优、录入调任和各级代表、委员的信用记录查询工作,就是个很好的说明。”市发改委财政金融信用科科长王旭介绍,在2021年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中,我市将信用记录情况作为代表、委员人选资格联审的重要内容,市大数据管理中心信用发展服务科对每名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的信用记录情况都进行了查询,累计查询9000余条,切实保证代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全市换届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信用保障。同时,公务员录用、调任以及评先选优查询581条。
夯实信用基石
数据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协助市信用办,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征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信息8267条。同时,我市归集企业的社保、纳税、公积金等信用信息,并进行整理和研判,形成企业信用报告。
我市依法依规认定红黑名单,实现重点领域失信惩戒联动,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浓厚氛围。2020年以来,多部门对由于拖欠农民工工资,被纳入失信企业黑名单的8家企业开展了联合惩戒,通过依法限制其参加项目招投标活动、限制其享受投资等领域优惠政策等手段,给予严厉惩戒,起到了有力的震慑作用。 (下转2版)
2021年以来,市信用办全面开展了重点领域突出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针对“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和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问题,通过集中公示、重点约谈、重点监管等手段,失信主体已全部履行义务、消除了不良影响,完成治理闭合回路。
市大数据管理中心还在“信用中国(辽宁铁岭)”网站增加了联合奖惩、专项治理、行业信用、失信投诉举报、信用修复、风险提示、顶层文件、“信易 ”城信建设万里行、双公示报送接口栏目,优化了网站功能。在更新网站动态信息的同时对国家、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信用知识等进行普及和宣传,有效提升网站的知名度。
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副主任韩亚丹表示:“中心将继续加强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协调,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以制度化为引领、信息化为支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用精细化服务协助市信用办全力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打造信用铁岭新名片。”
释放信用红利
辽宁卡斯特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是铁岭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企业连续3年被市税务局评为A级纳税人,按政策能够享受办税绿色通道、优先申请银行贷款,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了“信用有价”。
信用不仅是企业成长的沃土,而且是撬动农业发展的杠杆。我市通过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有效破解了“三农”发展缺乏信贷担保条件瓶颈问题。近年来,全市为11965户信用户发放贷款16.68亿元。同时,通过辽宁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涉农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等多个平台,撬动50亿元资金,为信用赋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头脑活络的农村青年徐永强在家乡西丰县金星乡永安村设有大茧收购点,到大茧收购的旺季,因为现金需求量大,需要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因为随贷随还、信用良好,他的信用被评为3A级,贷款额度也从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0万元。“这几年,我可是吃到了信用的甜头。良好的信用不光让我受益,也让乡亲们有了充足的资金发展产业,我们村还是远近闻名的信用村呢。”徐永强喜滋滋地说。
同时,我市积极创新信用惠民应用,在多领域探索“信易 ”项目:借助“信易贷”平台,有效降低银行信息收集成本,疏通中小企业融资堵点,全市中小微企业入驻“信易贷”平台数量近两万家;制定出台了《铁岭市“信易医”便民服务工作方案》,打造“信用就医”便民服务模式,让守信践诺者获取更多的就医便利;推出《“信易阅”便民服务方案》,对于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称号的先进个人和医疗部门提供的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提供优待阅读服务;累计千余名市民享受了便民服务和激励政策。
市发改委副主任刘晓军表示,今后,将把拓展信用创新应用、推动信用赋能数字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对标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的标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社会环境,让信用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字招牌”。
(华商报记者 赵增宇、编辑 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