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按照社保法的规定,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满15年,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才能办理退休,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是与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紧密相连的,只有在职时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职工退休后才能享受到基本养老金待遇。
退休时养老金是按照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城镇人均预期寿命等综合因素来进行计算的,养老金的计算需要一定数据来作为支撑,而且这些数据就是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个人账户余额、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退休年龄等。
缴费基数主要是用于计算平均缴费指数、平均指数化缴费工资;缴费年限主要是享受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的年限,所以缴费年限越长,享受的养老金待遇就更高;个人账户余额主要是用于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是养老金的计发基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越高,养老金的计发基数就会越高,基础养老金就会越高;退休年龄主要是用于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退休年龄越大,相对应的计发月数就会越少,个人账户养老金就会越高。
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基础养老金;第二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第三个部分是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只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才会享受过渡性养老金,只有实际缴费年限的人员,只能享受到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还有部分养老金属于地方性质的,比如加发养老金,主要针对的是持有独生子女证的独生子女父母,还有的是针对特定的群体,比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人员,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人员等。
基础养老金的计算方式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与本人平均指数化缴费工资之和的平均值作为计发基数,每缴费一年发给1%的基础养老金。这是对基础养老金计算方式的描述,在这个描述中,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就是指省级人社部门公布的养老金计发基数;本人平均指数化缴费工资,是按照计发基数乘以平均缴费指数,得出的数字就是平均指数化缴费工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将历年的缴费缴费基数除以当年社保部门公布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也就是社保部门公布的缴费基数之间的比例,相加以后除以缴费年限,得出比率就是平均缴费指数。
如果将基础养老金转化为计算公式,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例如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本人平均缴费指数为0.6,也就是大家所说的60%。缴费年限分别是是15年、20年、30年、40年。我们做一个举例计算。
基础养老金就是(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00元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6000元×0.6))÷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5年×1%=720元;如果是缴费20年基础养老金就是960元;如果是缴费30年基础养老金就是1440元;如果是缴费40年基础养老金就是1920元。从这个计算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每缴费一年的基础养老金是48元,缴费年限越长基础养老金就会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