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的来历,唐县各个村庄的历史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2-12-27 13:40:45

地名来历,可以说是地域历史的投影,通过对地名来历的推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某一地区的历史流变。寒鲲这次就从保定地区所辖区县名称入手,按照时间顺序,为您梳理一下保定及其所辖各区县的地名来历,从地名的角度一窥保定地区的历史。

先秦古地名:涿州、易县、唐县、满城、高阳

涿州市:“涿”字来历相当久远,从有文献记载以来,此处便被叫做“涿”地。《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炎黄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便发生在涿地,虽然此处记载有一定的传说色彩,倒也尚且能够印证涿地之名的久远。涿地最初在周代为燕国的涿邑所在,秦代为涿县所在,汉代同时为涿郡与涿县的驻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涿地在统县政区层面先后用过涿郡、范阳郡、幽州等名号,涿县也曾改名范阳县。唐末五代时期,“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彻底消失,“州”的行政地位也降低到县以上的那一级,“涿郡”也便改称“涿州”。民国时期,撤州改县,涿州又改回涿县,直至1986年,涿县成为县级市,便又改回涿州。

易县:易地得名相当久远,应当与附近的易水得名一样久远,所以具体公元纪年便不可考了。易地在燕国做过国都之一,至今仍有燕下都遗址遗存。但是易县建制却比较晚,直至隋朝开皇年间才先后以易州、易县的名号见诸史册,而后便沿用至今。

唐县:唐县与行唐县的冀中之唐与晋西南、晋中部的两处唐地共同构成了远古时期传说中唐尧故地的三处可能之地。私以为,三处唐地虽不可能同时为同一个唐尧的驻地,却更有可能是陶唐古邦逐步迁徙的三处停留地。考虑到建立中山国的鲜虞族群最早是在今天的陕北一带,并经由晋西南、晋中盆地迁徙到了冀中,那么陶唐部落也极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被相对强大的中山裹挟到冀中平原,所以唐的名号便由晋西南迁徙到了如今的冀中。到了周秦汉时期,唐地便成为唐县,日后虽有间断,却也断断续续地沿用至今。

满城县:“满城”二字的作为地名的来历有两种可能:其一,据《元和郡县志》所载“天宝元年改为蒲城县,以县北故蒲城为名”。而宋代的《太平寰宇记》载:“唐天宝元年改为满城县。”不提曾改为蒲城。据清代赵一清作《水经注解》时,以《元和郡县志》、《旧唐书》为据,认为“满”系“蒲”之讹。也就是说,满城县有可能在唐代为蒲城县,而“蒲”则是先秦时期冀中一带的常用地名。其二,据《弘治保定郡志》记载,“(汉)高帝以张苍为常山守,从军攻燕有功,封北平侯,子孙满邑,因以为名。” 也就是说“满城”二字是一种吉利话,表示汉高祖刘邦对功臣张苍的一种嘉奖。

高阳县:高阳最早是燕国的一个邑,名唤高阳邑,入秦汉以后便成为高阳县,并一直沿用至今。“高阳”二字应当是用了古代“阴阳”命名的基本方式,也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但具体高阳的“高”是指高阳邑位于高山之南还是高水之北,就不可确证了。

唐县的来历,唐县各个村庄的历史(1)

涿州一景

秦汉时期命名的县份:容城、望都、曲阳、安国、顺平、蠡县、博野

容城县:容城在先秦时期应该便已被称作容地或容邑,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建立容城县,归北方的上谷郡管辖。两汉时期,容城县经常与深泽侯国或深泽县并存于今天的容城县境内,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屡次将容城县并入范阳县管辖,直至唐天宝年间以后,方才稳定地以容城县的名称沿用至今。

望都县:望都在战国时期最早为赵国的边邑——庆都邑,在秦灭赵以后,成为庆都县,所以望都二字中的“都”字便是来自“庆都”,为什么能够名为都呢?可能与中山国曾在隔壁定州的顾地建都有一定的关系。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改庆都为“望都”,之所以将“庆”改为“望”,可能是因为统辖该地的秦汉帝都位于远离此处的关中,而不再如中山、赵国时期位于冀中冀南,所以“望”字既取“远望”之意,又有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味。

曲阳县:曲阳是秦代建置的县份之一,在汉魏隋唐时期曾经改名上曲阳、恒阳,而后虽辖境屡屡变动,但名称一直是曲阳,直至今天。“曲阳”之名,因其位于古恒山(今大茂山)弯曲的阳面而来,因此曲阳也曾被叫做恒阳。

安国市:安国的得名来自汉初刘邦对于功臣的封赏。楚汉战争时,占据南阳的沛县同乡王陵率军归顺刘邦,在灭楚建汉中屡立战功。为表彰王陵的功绩,汉高祖取“安国宁邦”之意,封王陵为安国侯,其封地即为今安国一带。汉武帝以“酎金夺爵”的手段削除封国与封侯,这才改已经传到王陵玄孙的安国侯国为安国县(公元前117年),隋朝至民初,安国县名称屡有变更,直至1914年方才改回汉魏时期的旧名,并沿用至今。

蠡县与博野县:蠡县在先秦时期因为范蠡经商北达此处的缘故,而开始被称为“蠡吾”之地,西汉时期(公元前195年)建立蠡吾县,此时的县治尚在今天的博野县境内,县境也包含今日的蠡县、博野两县。公元500年蠡吾之地改名博野县,在唐初的622年,蠡州、博野县均以今蠡县为驻地。博野的得名,源自汉桓帝之父蠡吾侯刘翼的陵墓:博陵,是指博陵园区的外围之地(野),直至明初,博野县城才迁移到今天的位置,蠡县之名这才见诸史册。

顺平县:顺平县的汉代名称是曲逆县,顺平的命名源自王莽新政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大变更,可能是因为王莽嫌弃“曲逆”之名太过波折坎坷,所以直接改为“曲逆”的反义词“顺平”了。“顺平”之名仅仅在王莽时期存续,东汉建立后便又改回曲逆,在东汉以后的历史长河中,顺平先后被称作曲逆、蒲阴、北平、永平与完州、完县,直至1993年方才改回顺平之名。

唐县的来历,唐县各个村庄的历史(2)

曲阳造像

北朝隋唐命名的县份:清苑、定州、涞水、

清苑区:在秦汉魏晋时期,清苑地区先后归属于涿郡、中山国、河间郡、高阳郡等统县政区,在县级层面归属于阳城县、蒲阴县。直至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因清苑河(今天的府河)流经这一地区,方才设置清苑县,从此清苑便一直作为管辖如今保定市区范围的县级地名存在,并在保州城出现以后,成为保州城、保定府城的附郭县。

定州市:定州在先秦时期属于鲜虞族群建立的中山国辖境,是中山国在被魏灭亡前六年间的都城(顾)所在地。赵灭中山后,顾地归入赵国,汉高祖时期在顾地设置卢奴县,卢奴便成为定州市在两汉魏晋时期的官方名称。北魏天兴三年(400年),改三年前设置的“安州”为“定州”,此时的卢奴县成为定州、中山郡、卢奴县三级政府驻地,这是定州在历史时期行政级别的顶峰。由于北魏在定州得名之前五年(395年)方才在参合陂取得对后燕的决定性胜利,进而取得河北地区,所以定州的得名,与之前的安州以及后来的保州一致,都是取军政意味上的新附领土“安定”之意。

涞水县:涞水县在汉魏时期曾名“逎县”,北周时并入涿县,隋初改名固安县、永阳县,直至开皇十八年(598年)方才定名为涞水县,并一直沿用至今。涞水县的得名自然是因为一条名叫“涞水”的河流,这条河流就是今天的拒马河,换言之,涞水是拒马河在周秦汉时期的古称。

唐县的来历,唐县各个村庄的历史(3)

拒马河一景

宋金元时期命名的地名:保定、雄县、定兴、阜平

保定市:保定在五代以前,一直属于清苑县管辖,且因其处于幽州北平与冀州邺城之间,而未能成为一座辖有属县的“州城”。后唐年间,因军事斗争需要,方才先后在清苑县设置了奉化军(923年)与泰州(928年),这才算开启了保定走向区域军政中心的历史。到了北宋,由于清苑县既是宋朝皇室的祖籍地,又是宋辽边界要冲,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才将“泰州”改名为“保塞军”(960年),而后又改称“保州”(981年)。金代保州为“顺天军”驻地(1129年),元代初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1239年),元代中期改顺天路为“保定路”(1275年),取“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至此,历经宋金元三朝,保定之名形成。明清时期保定路改称“保定府”,甚至一度成为整个河北地区的首府(保定巡抚、直隶总督)。

雄县:雄县在后周以前,曾用过易城、易县、归义等名,直至后周世宗经瓦桥关之战,收付此地后在归义县设置雄州,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雄州虽屡屡变动废置,却也以“雄”之名断断续续地延续了下来。此处之所以在后周命名为雄州,应当是为了纪念柴荣收复失地的军事胜利而得名。

定兴县:定兴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范阳县,隋文帝时为遒县,隋末至金初被周围的易、涞水、容城三县瓜分。至金世宗大定年间(1166年)方才再度独立设县,并且取名“定兴”,取“大定兴盛”之意。与周围的保定、定州有着相同的取名用意,反映了此处乃至整个保定地区的军政要地意味。

阜平县:阜平由于是山区,所以在秦汉隋唐与北宋的一千多年间,为行唐、曲阳二县管辖之地。直至金章宗明昌年间(1193)方才设置阜平县,并沿用至今。“阜”字取““兴旺昌盛”之意,“平”则是对县城所在山间小平地的地貌描述。

唐县的来历,唐县各个村庄的历史(4)

直隶总督署

近现代命名:莲池、竞秀、徐水、涞源

莲池竞秀:莲池区与竞秀区是保定市的主城区,在历史时期,两区辖境主要属于清苑县,其中的莲池区更是保定府城所在。两区都是在2015年保定地区行政区划大调整时产生的,莲池区是“北市区”与“南市区”合并而来,竞秀区则是“新市区”改名而来,因此两区是现有保定诸区县中得名最晚的。莲池与竞秀之所以放到一块说,主要是因为其得名都是来自于“保定八景”,莲池区得名自号称“莲漪夏艳”的古莲花池之景,竞秀区得名自“狼峰竞秀”的城西狼牙山之景。

徐水区:徐水在古代主要以武遂、朔平、新城、新昌、遂城、安肃、遂州之名见诸史册,曾经做过燕赵、宋辽交战的边界地带,在汉唐明等大一统王朝也是边塞之地,所以徐水的曾用名也便多有边塞风味,至今仍有杨延昭驻守过的武遂城遗址留存。直至民国二年(1913年),因辖境之内有徐河流经,因此改名徐水县,至2015年,撤县设区,成为徐水区。

高碑店市:高碑店所辖地域在先秦时期正是荆轲刺秦王时被献图给秦始皇的燕国督亢之地,秦汉魏晋时期此处归属于广阳郡,直至唐中期的公元832年方才设置“新城县”,以“新城”作为县名,想必此前并未在此设置过县城。新城县的名称一直用到1993年(1958-1962年间有短暂撤销),才被高碑店所取代,新城反而成为高碑店辖下的一个镇了。由于“店”字,有旅店之意,所以“高碑店”之名最早应当是一个驿站旅店所在地,反而不可详细考证究竟是在哪一年出现了。至于“高碑”,可以直白地解释为“高大的碑”,至于究竟是哪一个碑,这个碑有没有遗存下来,就更不可考了。

涞源县:涞源在历史时期主要以广昌县、飞狐县见诸史册,直至民国初年的1914年,方才以拒马河源头所在,改名涞源县,与涞水县得名相仿佛。

安新县:安新是一个合并地名,于公元1914年由安县、新安县合并而来。在秦汉魏晋北朝隋之间,此处处于郡县交界之地,并未独立设县,直至唐中前期的武周时期692年方才设置“武昌县”,而后不久便改名“武兴县”(705年),两次命名均有武则天的武周王朝昌盛兴旺的政治意义,所以在李唐皇室在762年将武兴县改回唐兴县。五代时期,唐兴县短暂地改名宜川县,到了北宋成为顺安军、安州(领渥城、葛城二县),到了明代,新安从安州(安县)分离出来,分置安县、新安县,直至民初1914年的大规模全国行政区划改革中,方才合并成安新县。

唐县的来历,唐县各个村庄的历史(5)

保定一景

综上,通过对保定各区县地名来历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保定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地位与身影,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别样的角度,体会保定这座了不起的城市背后的历史变迁。

本文系今日头条【了不起的城市·保定篇】专栏约稿

且本文也是头条号寒鲲的【读史舆地】系列文章之一,想要获取本系列的往期文章,欢迎点击作者头像,进入头条号寒鲲的主页查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