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潮涌,广州增城澎湃发展新活力。过去十年,从城市边缘地带蝶变为区域发展新节点,增城不断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并以此实现自身飞跃。
砥砺筑梦十年路,奋楫扬帆启新程。增城区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狠抓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加快、后劲增强、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
迈进“十四五”,增城发展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提速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增城立足打造广州东部门户发展定位,高起点、高标准抓好东部枢纽规划建设,在区域协同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出新出彩、营造一流发展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区、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上奋勇争先,做强做优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力争把增城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广州高质量发展贡献增城力量。
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商务区
跨越
重点培育“芯”“显”“车”特色产业
2021年,增城汽车产业实现工业产值966.73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尽管面对疫情多发频发等不利因素,增城汽车制造业仍呈生产回暖之势,增速较上月提高4.6个百分点。
作为广州东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增城聚焦实体经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培育“芯”“显”“车”三大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过去一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开展产业链招商,共引进产业项目上百个,计划投资总额近千亿元。
十年来,增城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重大平台建设全面提速。增城开发区实现跃位提升,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商务区加快建设,广州科教城全面动工。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用心用情引项目,推动超视界、维信诺、华电新能源等优质产业项目落户建设投产,总投资超30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纺织服装、摩托车等传统产业加快升级。
在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城市功能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基础上,增城全力推动大湾区各类创新资源和高端产业要素集聚。目前,已形成了“中南部一体化,北部生态化”的城市功能布局,为城市拓展、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擦亮增城特色农产品“金字品牌”
增城是“荔枝之乡”,今年全区荔枝种植面积为19.2万亩,总产量约4.5万吨。自2018年增城荔枝出口迪拜首次走出国门以来,增城荔枝的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今年远销至东南亚、北美、欧洲以及日本等地区和国家。
荔枝丰收是增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侧面。十年来,增城强优势补短板,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前列。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位列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珠三角片区第一名,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农业提质增效。成立全市首只乡村振兴产业基金,自2018年至2021年,全区新增流转农村承包地8.329万亩,引进培育12家优质农业项目,创建增城荔枝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擦亮特色农产品“金字品牌”,国家地理标志总量全省第一。乡村更加宜居。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标准,建成美丽宜居村249个、特色精品村48个,新塘镇瓜岭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增江街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建设通过考评验收。
增城区政务服务中心
切实把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
有学者认为,产业园区以前的发展逻辑是“人才跟着产业走”,而现在已经演变成“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增城的公共服务和生态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优势。
十年来,增城始终心系群众、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厚植为民情怀,切实把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教育事业实现大发展。引进广州二中、执信中学等一批优质学校,新扩建、开办中小学校45所、幼儿园77所,新增学位10.5万个。健康增城建设成果显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市妇儿医疗中心增城院区、南方医院增城分院等医疗机构落户建设。2021年度中国乡镇卫生院100强增城区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榜。全区266间村卫生站均实施“一元钱”看病,覆盖率100%。累计惠及39.90万人次,为村民减负医药费897.53万元。全区13个镇街颐康中心投入使用,备案养老床位6077张。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新建污水处理厂4座、污水管网4454公里,5条国考和3条市考黑臭河涌全面消除黑臭,国考大墩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第六资源热力电厂投入运行,建成绿道583公里,新建碧道39.3公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居全市各区第二,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增城以自身独特优势和发展展示着广州东部新兴城区的魅力,一个“有底蕴、学无忧、病无虑、环境好”的诗意栖息之所已经形成,并将不断完善。
变迁
“增城小吃”“增城妈妈”:三项工程羊城行动落地开花
岭南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正果云吞、兰溪濑粉、鲮鱼皮、派潭盖仔粉、朱村鸡饭、东江鱼包等增城小吃让人垂涎欲滴。
增城区把“粤菜师傅”工程和增城小吃结合,建立“增城小吃”标准体系,促进高质量就业,传承增城本土特色。目前已完成6个增城小吃标准的撰写,进入送审环节。同时,增城区充分发挥辖区内职业培训机构的社会职业培训主力军作用,指导优质培训机构精准对接“粤菜师傅”培训项目,截至6月底,共培训学员2040人。
增城区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推动培训相关技能人才4000人以上,培育“增城妈妈”家政人员300人以上。
据了解,为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促进实现更加充分的高质量就业,增城区根据《增城区2022年民生十件实事工作推进方案》的工作安排,全面深入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增城区共培训“粤菜师傅”学员2040人,企业青年技能人才565人,发放“增城妈妈”证184人。
为大力推进“南粤家政”工程羊城行动高质量发展,增城区支持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增加“南粤家政”培训工种,目前区内具有“南粤家政”工种培训资质的职业培训学校22家,占比75.9%。今年上半年,增城区组织开展“南粤家政”技能培训2130人,并顺利协办第二届广东省“南粤家政”技能大赛广州市选拔赛暨第三届“南粤家政”羊城行动技能竞赛。为促进“南粤家政”工程羊城行动纵深发展,增城区以点带面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充分整合家政服务资源,结合增城地区特色,突破性推出“增城妈妈”家政服务品牌项目。据了解,上半年“增城妈妈”报名人数471人,累计颁发“增城妈妈”证184人。
企业新型学徒制即通过在企业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方案,加快企业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
为贯彻落实企业新型学徒制新政策,增城区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培训机构参与”的基本原则,优先扶持职工培训制度完善、待遇与技能挂钩且激励机制健全、技能劳动者规模较大的企业开展企业学徒制培训。
今年3-4月,增城区人社局成立13个企业服务工作组,走访辖区内43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和38家规下工业企业,广泛听取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向企业宣传新型学徒制等人社惠企援企政策。
成长
正果老街“水上人家”餐馆负责人石浴胜:
让疍家文化在美味中传承
旧时,增城的母亲河——增江河上曾生活着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以舟为室,浮家泛宅,随水而居,靠捕鱼和运输谋生。小船如疍,人们就习惯地把他们称作疍民、疍家或船民,也叫水上人家。他们于千百年水上浮沉中流入新时代浪潮,见证了增城水运的繁盛衰落。随着最后一批水上人家上岸居住,这段特别的历史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石浴胜,正果老街“水上人家”餐馆负责人,生于1974年,增城朱村籍。“我们家三代人都是渔民。听我的父母讲,五六十年代那会,增城的水运业非常辉煌。光是正果水运公司,就有上百号人。”提起过去,石浴胜的眼里总是闪着光。
随着公路快速发展等原因,不少水运货物开始“弃水走陆”,时间一长,增城的水运渐渐走向衰落,辉煌不再。1989年,石浴胜与家族中的人也陆续离水上岸,定居在一面临水,一面挨路的河岸边。
作为渔民,石浴胜自幼惯吃河鲜。“我们以前喜欢在船上放一个‘三耳炉’,从水里打捞一些河鱼,在船上煮,在船上吃。”
下定决心开自己的餐饮店
多年前,许多外地游客专程前来正果购买河鲜。也因此,石浴胜与一位来自新塘的客人结缘,成为好友。“他建议我将打捞出来的新鲜鱼运到新塘的市场去卖,当时新塘新鲜的鱼少,可以卖个好价钱。我觉得意见可行,就尝试了一段时间。但是因为路途太遥远,实在是太辛苦,后来就放弃了。”于是,另一好友又建议他:“既然那么累,不如自己开一家饭店,直接把鱼做成菜,省得到处跑。”
在好友的带领下,石浴胜第一次去到番禺水上人家上岸后开设的餐馆,亲身感受做餐饮的感觉。为了鼓励石浴胜开餐饮店,朋友甚至主动提出借钱给他当启动资金。石浴胜虽然很感动,但并没有接受朋友的资金支持。回家后,他与妻子商量开餐饮店的事情,妻子认真想了想,说:“那就做吧。”当时,石浴胜和妻子捉襟见肘,连结婚摆酒的钱都是借回来的,可他们并没有拘泥于当下的困窘。2012年,夫妻二人用仅剩的钱开设了属于自己的餐饮店——“水上人家”。
石浴胜
深耕最接地气的特色美食
增江河给予了水上人家各式各样的河鲜食材,而他们也用自己的智慧将增江河的馈赠烹调成最独特的美味。为了将记忆中最原始的美味传承下来,石浴胜和妻子认真钻研厨艺。2018年,广州市粤菜师傅培训室落户正果。通过与名厨名师团队深入交流,激发了石浴胜对美食的进一步思考——结合本地特色深耕最接地气的特色美食。疍家美食讲究的是食材的天然和新鲜,而本地人也喜爱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因此石浴胜在烹饪的方式选择上相对简单,主要有焖、浸、蒸、腊。正是靠这简单而地道的做法,石浴胜和他的妻子制作出鲮鱼饭、瓦撑焗鱼、鱼肉云吞、鱼肉面、鱼肉水饺、九层糕等众多深受居民、游客喜爱的美食,吃起来非常有滋味。
疍家美食,承载着岭南水乡人家的独特文化。石浴胜表示,未来他将坚守本心,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份菜品,通过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水上人家的故事,让疍家文化在每一口美味中赓续传承。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静 通讯员 朱卓东、冉悦文、增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乔军伟 通讯员 增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