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孝堂山简介,长清孝堂山石祠现在开放吗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3-02-03 21:57:33

文|汪灏 海博

长清孝堂山简介,长清孝堂山石祠现在开放吗(1)

孝堂山石祠位于山东济南长清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原地面房屋建筑。石祠以雕刻精湛、内容丰富、保存信息完整的汉画像享誉海内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孝堂山祠主是谁,一直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石祠内有关画像的研究,认为祠主当是东汉初期著名的酷吏——“强项令”董宣。

观察祠堂内部,画像石依建筑结构分成三大主体部分:后壁和东、西两壁。一般认为,祠堂后壁的“楼阁拜谒图”表现的是“祠主”。与常见祠堂中只有一座“楼阁拜谒图”不同,此处有三座楼阁、三位受祭人。最下层一列车马出行图,中间偏左有一乘轓车,后坐一位官员,题记“二千石”。从舆服和人物所处的位置上判断,画像所反映的,正是享受“二千石”官俸的祠主本人。

“楼阁拜谒图”的上列有更大的车马队伍,左侧有一乘豪华的驷马羽盖安车,车前有“鸾雀立衡”,题记“大王车”,前人解读为“大王出行图”,反映的应该是祠主生前事奉的诸侯国王侯。北壁这幅图画其实只是一个长卷画像的中间部分,它的头和尾一直延伸到东、西两壁,贯穿整个祠堂。出行队伍之庞大、场面之恢宏,在汉画像石中绝无仅有。大王车马从西向东行进,东壁的右侧,迎接大王车马的官员有上、下两人,分别题记“相”和“令”。

长清孝堂山简介,长清孝堂山石祠现在开放吗(2)

汉画像内容一般是以比较固定的格式化套用,祠堂内乍看人物众多,眼花缭乱,详加分析归类,其实并不复杂。如伏羲女娲、王母风伯、孔子周公、庖厨宴饮、狩猎游戏、胡汉战争等等,在汉画像石中司空见惯。显然,只有特殊的画面,才可能透露祠主信息。孝堂山石祠东壁第五区,不见于其他汉画像石,引起笔者的注意。

第五区画像也似一幅“车马出行图”。画面共有23人,从左到右,可分为两个部分。笔者发现,这幅画像所反映的内容,与东汉“强项令”董宣捉拿公主家奴的故事相似。

董宣主要活动在东汉初年,是著名的“铁面酷吏”,先后出任过北海相、怀令、江夏太守和洛阳令,所到之处,打击豪强、维护一方平安,对东汉初年治乱有突出的表现。

《后汉书·酷吏列传》记载:“后特征(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之。”大意是说,董宣被委任为洛阳令后不久,就遇上一件棘手的案子。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苍头”,光天化日之下*人,然后藏匿在公主家。一天公主出行,把这个*人的家奴也带上了,董宣就在出行的队伍必须经过的夏门亭等候。等马车到了,董宣“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声宣布公主的过错,叱斥苍头下车,“因格*之”。

再看画像故事:董宣打听到公主的车队要出城游猎,*人的苍头就在其中,于是亲率四名弓弩手、两名健壮的狱吏和两名随从的府吏,在公主车队必须经过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等候抓捕凶手。这时,他的老部下水丘岑知道了,很为他的举动担心,马上赶过来,试图阻止他的行动。董宣不听,说话间,对面车队来了。一名狱吏(也可能是“苦主”)认准了苍头就坐在仪仗队最前面的轺车中,扑上去抓住了车轮,另一名狱吏迅速抓住马缰绳,逼停了轺车,举刀呵斥苍头下车;苍头急向队伍后边的公主呼喊求救,四名弓弩手早已在车后阻断了行进的队伍,事发突然,家奴都不敢妄动;这时,走在前边的家奴发现对面洛阳令的轓车,马上明白发生了什么,跪求董宣放过;董宣毫不理睬,手中轻摇织竹圆扇,扭头观看抓捕行动……

史*载与画像有三点出入:一是记载公主出行以苍头“骖乘”,似说乘坐同一辆车上,画像上则是苍头独乘一轺车;二是记载董宣“驻车叩马”“以刀画地”,画像上的董宣却在远处观望,并没有亲自动手,这似乎更加合理;三是画像中出现了一位身佩印绶、牵住董宣车马的高级官员,史无记载,可能是董宣从前的书佐、当时的司隶校尉水丘岑。

长清孝堂山简介,长清孝堂山石祠现在开放吗(3)

之后即发生了“强项令”的故事:公主气恼,回宫向皇帝哭诉,说受了董宣的欺负。皇帝大怒,召董宣问罪,欲鞭*之。董宣道:“皇上圣德中兴,而放纵家奴*害无辜,将何以治理天下?臣不劳你鞭*,请得自*”,即以头撞向大殿楹柱,血流满面。皇帝令小黄门赶紧抓住他,让董宣给公主叩头赔罪了事,董宣不从,强使顿之,董宣终不肯俯下脖子。皇帝笑道“让‘强项令’下去吧”,事后又赐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数分给了手下诸吏。此后搏击豪强,无不震栗,京师号称“卧虎”。

据《董宣传》记载,董宣在任洛阳令之前十多年间,至少还有三次在地方为官的经历。董宣是受到司徒侯霸的举荐,从幕僚小吏做起,逐步升迁至北海相——这就是在画像上题记“相”的官员。

按《郡国志》之“北海国”条,“建武十三年有菑川、高密、胶东三国,以其县属”。董宣当在建武十三年以后方到北海相任上。董宣到任后,先任用当地的豪强大族公孙丹为五官掾(相府的属吏)。公孙丹父子因*害无辜路人,董宣处死了公孙父子。公孙宗族亲党三十多人操兵叫冤、围攻相署,董宣以公孙丹以前依附王莽,不是善类,又考虑到他的党羽众多,担心他们再次勾结海贼造反,于是痛下*手,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将他们全数捉拿*死。青州刺史闻知,以其滥*奏请治董宣的罪。

在青州大狱,董宣表现得毫无惧色,甚至大义凛然。就在行刑的关头,光武帝派使者持赦书到了。使者重新审讯了董宣,并如实向光武帝汇报了案情原委,于是有诏命:董宣降职使用,转任河内郡怀县令,以观后效;令青州刺史部不要再追究水丘岑的罪,另有任命——水丘岑后来做到司隶校尉(二千石),可能就是画像上试图阻止董宣的那位“佩绶牵马人”。

不久江夏郡有剧贼寇乱,光武帝想起了董宣,任命董宣为江夏太守——这就是出行图上题记“二千石”的官员。

董宣一入郡界,即发布公告:“朝廷以董某为太守,因能擒*奸贼。今勒兵界首,诸位看到公告,要好好考虑自己的前途!”贼众闻董宣的名字已惊恐,自动归降、解散。董太守一身正气,最看不惯豪强权贵仗势作威,很快与郡都尉、外戚阴氏闹翻。董宣再次免官,在家赋闲,直到任命为洛阳令——就是在画像中题记“令”的官员。

董宣官运多舛,六十岁始升任北海相,国相和江夏太守都是二千石的高官。最后任洛阳令,虽说是京官,其实和怀县令一样,都是六百石官俸的县令,属于降级使用。董宣在洛阳县令任上干了五年,74岁时卒于官。董宣死后,光武帝诏遣使者临视慰问: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严耕望考证,董并也许随父亲董宣在北海国生活过几年,对山东半岛有着美好的记忆,极可能举家迁徙到出仕地。他在山东的生活和后代的情况史无记载,但其子孙在齐地或附近安居生息是极有可能的。

蒋英炬等认为:“孝堂山石祠的年代确定为一世纪东汉早期的章帝时期(或早至明帝)比较确切。”更准确地说,约在公元73年至83年之间。这与史*载董并出仕齐相,和子孙定居山东的猜想,在时间上是相吻合的。此时董宣辞世已二三十年。

正如我们对朱鲔石室为何会在东缗国(今山东金乡县)一样难以理解,许多断裂的历史,还有待新的发现,提供更多新的线索。目前只能猜测,因为某个未知的机缘,董并的儿孙定居到了济北国,在新开辟的家族墓地——荒芜的巫山上营造了祠堂;另外,董宣在当时美名远播,山东父老感其恩德,有自发为他立祠的愿望,这种情况在他的恩师侯霸的身后就发生过。史载,侯霸薨,“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

最迟在北齐时期,孝堂山祠主就指向了孝子郭巨,传说盛行千余年不衰。如今,祠主“郭巨说”已被研究者彻底否定。那么石祠是如何附会到郭巨身上的?

汉时倡导以孝治国,“郭巨埋儿”的孝行故事在东汉广为流布,妇孺皆知,民间对郭巨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今人。干宝《搜神记》说“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虽然籍贯并不十分明确,但在东汉时,这两地同属“河内郡”,河内郡的郡治在怀县,而董宣担任过“怀令”。对于后世的乡人来说,河内郭巨比“怀令”董宣的名气要大,北齐陇东王“感孝颂”即提到“前汉逸士,河内贞人”。久而久之,当地的百姓已经把董宣祠堂讹传为郭巨祠堂了。

孝堂山石祠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尚有多幅画像难以索解。如:为什么有三座并列的楼阁和祠主?如果一位是董宣,另外两位是谁?此类问题还期待研究者的不断深入探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