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地下水分布广、水质好,对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普遍。然而如同只取不存会让银行*一样,长期超采会使得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进而影响城乡供水安全。当抽取的地下水量超过大自然补充的水量,原本水分所占的空间会在抽取后形成空隙,造成地面下陷,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引发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此外,污染问题也是地下水资源面临的另一危机。工业排放污水、农药化肥施用、生活垃圾污染等,都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而这种污染基本是不可逆的。
“地下水不同于地表水,对于地下水污染,我们首先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田志仁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地下水一旦污染,修复治理要困难许多,大量的资金投入带来的效果往往却不尽如人意。
地下水的不可见,也让其污染的情况具有较大隐蔽性。因此,对于地下水的持续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从原国土资源部划转到生态环境部,相关监测职能也由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
为促进地方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2020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完成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设置,并于2021年开始稳步开展监测评价工作。
例如2021年12月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回升1.89米,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上升4.65米等,都是通过地下水监测工作得来的好消息。
那么,既然整个地下水体系是一个复杂且神秘的系统,看不见也摸不着,地下水监测是如何开展的?为解开这一疑问,中国环境报记者跟随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前往一个个采样现场,这期间又遇上了哪些“悬疑事件”?“会呼吸的井”“凭空消失的井”是怎么回事?继续关注“看见·深度”系列,不要错过后续的精彩报道。
来源 | 中国环境APP
作者 | 中环报记者王珊 中环报见习记者方琬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