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始凿于初唐(公元7世纪中叶),历经晚唐、五代、北宋、兴盛于南宋,延续至明、清。石刻题材以佛教为主,现造像5万余尊,以宝顶山、北山、石篆山、南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简称“五山”造像)等为代表,是公元9至13世纪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代表作,是释(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和谐共处和空前的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实物例证。
宝顶山石刻造像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止于淳祐九年(1249年),前后历时70多年,是南宋的著名僧人赵智凤所主持营建的“密宗”佛教的道场,共有石刻13处,造像数以万计。其规模之宏大,工程之艰巨,艺术价值之高,完全可以与著名的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