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
相当于为北方地区
增加了一条黄河的水量
若以人均水资源量计算,我国最为“干渴”的地区并非沙漠广布的西北,而是华北地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未建成通水之前,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62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而北京、天津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更少,其中北京为全世界大城市中第一缺水城市,仅为97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仅为中东沙漠国家以色列人均水资源量285立方米的1/3。
由于过度使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华北地区一度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严重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累计亏空1800亿立方米左右,超采面积达到了18万平方公里,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规划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下、中、上游向北方地区调水,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差不多相当于为北方地区增加了一条黄河的水量,供水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基本覆盖我国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受益人口约5亿人。
这是一条“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生命线
为工程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优质水源
生产、生活用水水质明显提升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之前,由于华北地区水资源过度开采使用和持续干旱,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以及多个城市发生供水危机,特别是天津市不得不多次引黄应急,烟台、威海等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后,南来的长江水像天降甘露滋养着干涸已久的华北大地,为工程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优质水源。
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并持续稳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以上,沿线群众饮用水质量显著改善。由于水质优良、供水保障率高,受水区对南水北调水依赖度越来越高,南水北调水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成为许多大中型城市的主要水源。
东线各受水城市的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中线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
东线工程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T”字型“动脉”,不仅为沿线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水和生产必需水,也成为了应对旱灾等极端天气的“救命水”,2017、2018年山东大旱,东线一度成为保障青岛、烟台等城市供水安全的主力军。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天津、河北等地的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这是一条“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生命线
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滹沱河、白洋淀等河湖重现生机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通过集中攻坚、铁腕治污,不断把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向新高度,在东线沿线走出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解决治污难题的绿色发展道路,在中线水源区探索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协调发展道路;同时通过新建引江补汉等工程措施,有效解决了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全面助力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区域地下水位止跌回升。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东线沿线受水区各湖泊,利用抽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湖泊蓄水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济南“泉城”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中线已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7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等多条河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密云水库蓄水量于2021年8月23日突破历史最高纪录的33.58亿立方米。工程沿线曾经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初步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靓丽风景线。
七年光阴如流水
南水汩汩刻光阴
一渠清水连通南北
润泽广袤大地
串联起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
山清水秀的壮美景观
有效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大国重器”的战略性作用持续显现
亮眼的成绩背后
是无数央企人的奉献
他们用青春和热情
为每一滴南水赋予了炙热的温度
他们用责任和担当
护送着甘甜的南水
安澜北上
七年是一个时间刻度
我们在此
向那些铸就世纪工程的水利先驱致敬
七年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要向那些
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建设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