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位于江西省会南昌西部,距离南昌42公里,素有“赣中明珠”美誉。市境东临新建县、丰城市,南接樟树市、新余市,西连上高县、宜丰县,北邻奉新县、安义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底蕴,让高安散发着舒适平和的精神气质,自然使人心安。高安有三好、三宝、三师之说。
历史沿革
追溯高安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四千余年)即有人类在此活动,这已为“下陈遗址”考古发现所证实。
根据已有的文字记载,高安原来是古三苗(注:三苗、古族名、其地在江、淮、荆州一带;舜时被迁往三危〔今甘肃敦煌〕)活动的地方。《战国策魏策》吴起曰:“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系三苗活动范围。朱烹也说过:“初在荆之筠州,次在荆之兴国”(今武汉),这是历史上关于三苗的迁都之说。可见在远古时代,高安曾是古三苗活动的中心。
春秋,高安地属吴国。勾践灭吴,属于越国。楚威王熊商败越,尽取吴故地,高安便属于楚国的范围,这段时间约在公元前517年至223年之间。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灭楚,明年建九江郡,即属焉”。此时高安属九江郡。
高安的建置是从汉高祖六年开始的。在此之前,高安还不是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西汉。在这个时期江西的开发逐渐加快,出现了不少城镇,人口在增加,共有六万七千余户,三十五万一千余口,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豫章郡,辖十八县。建城即其中之一,建城县是高安县最早的名称,雷次宗在《豫章记》这本书中说“以其创建城邑,故曰建城,按成、城古通用”。建城县管辖的范围,相当于现在的高安、上高、宜丰、万载等四县的全境。
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改建城县名为多聚县。不久,刘秀建立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又恢复建城旧名。到了东汉中平中,约在公元184一一189年间,把建城县的一部分划置上蔡县,即今上高县。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建城县处于孙吴的统治下,黄武年间(公元222一228年),郡县数目猛增,再从建城县、上蔡县割出一些土地分设宜丰、阳乐(即今万载),两县均属豫章郡管辖。此时建城县境相当于今天的高安县境。
继孙吴以后统治江南的是晋、宋、齐、梁、陈诸王朝,建城县仍属豫章郡。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并康乐(阳乐)、宜丰皆入建城,是时改豫章郡为洪州,隶属洪州。大业初(公元605年),废州复置郡,建城仍属豫章郡。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安抚使李大亮宣慰江南,因建城县名与太子李建成名字同音,为避讳太子名,奏改建城为高安。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地形似高而实安故名”。这就是高安县名的由来。不久,于高安设置靖州,恢复望蔡(即上蔡、晋以后改望蔡)宜丰、阳乐三县,新设华阳县,共为五县,悉统于州。后来,州名再易,初改米州,(因米岭产优质贡米而名),继改筠州(因出筠篁竹而名)。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筠州废,并望蔡、宜丰、阳乐、华阳四县入高安,高安隶洪州。这时的高安县境大体又相当于今天的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四县的范围。
公元875年,爆发了黄巢农民大起义。此后,唐王朝土崩瓦解,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高安地区先属杨行密的吴政权,后为李升的南唐政权所辖。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复置筠州,领辖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高安为首县,宜丰旧地分属高安、上高。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曹彬下江南,将万载划归袁州管辖,割清江隶临江军管辖。高安仍为筠州治。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1年),分高安、上高的宜丰、天德、太平等乡设置新昌县(今宜丰)。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太守庄绰奏以附郭县名其郡,便将筠州改为高安郡,经五年复名筠州。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太守沈谧认为筠州的‘筠’字与理宗赵昀的“昀”字同音,为了避讳,奏改州名。适巧郡治碧落堂偶产瑞芝一株十四茎,以为瑞祥之兆,遂名为瑞州,这是瑞州得名的开始,高安仍为县名,属瑞州治,隶江南西道。
忽必烈建立元朝,于公元1279年灭南宋。改州郡为路,设达鲁花赤总管万户府,高安归瑞州路治,隶于江西行省。
明朝建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路为府,高安属瑞州府治,隶于江西省。
清朝沿袭明朝建置,高安隶属与明朝相同。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及直隶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划全省为四道,高安隶属于庐陵道。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废道后高安直属省管。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划全省为十三个行政区,高安属第一行政区。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全省缩编为八个行政区,高安属于第二行政区。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全省扩划为十一个行政区,高安仍属第二区。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全省调整为九个行政区,高安属第一区。
1949年7月10日,高安解放。7月14日成立高安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59年1月1日南昌专员公署改名宜春专员公署,高安隶属宜春专员公署(1968年2月改为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改为宜春地区行署)。1993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高安撤县设市。200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宜春地区,改设宜春市,高安市,由宜春市代管。
行政区划
1949年8月,废除保甲,设立7个区。
1950年4月全县划为10个区146个乡。
1951年11月21日改划为14个区200个乡。
1953年仍为14区,11月增设筠阳镇(区)。
1955年全县划为14区,196乡。一区(筠阳区)辖12乡,二区(杉林区)辖16乡,三区(村前区)辖10乡,四区(相城区)辖18乡,五区(黄沙区)辖16乡,六区(新街区)辖13乡,七区(杨圩区)辖14乡,八区(太阳区)辖16乡,九区(蓝坊区)辖15乡,十区(燕溪区)辖14乡,十一区(石脑区)辖17乡,十二区(灰埠区)辖14乡,十三区(伍桥区)辖10乡,十四区(独城区)辖11乡。
1956年9月改筠阳区为筠阳镇。
1957年2月全县改划为1镇6区59乡:筠阳镇,杉林区辖高邮、荷山、祥符、大城、赤土、赤溪、火堎、半岭八乡;肖坊区辖村前、凤市、张坊、丁坊、路口、肖坊、伍桥、华林、白鹭、瑕里10乡;相城区辖相城、华阳、龙城、田南、傅圩、太阳、开化、堆上、锦洲、寮山10乡;黄沙区辖黄沙、珠湖、上湖、湖田、枧溪、蓝坊、化岗、铜湖、长乐、灰埠、五里11乡;新街区辖新街、三皇、泉塘、灶岗、独城、澧港、木溪、观上、城上9乡;杨圩区辖永安、社前、湖背、黎塘、溪桥、上港、彭家7乡。另设太平、共和、连锦、石脑4乡为县直属乡。
1958年实行公社建置,政社合一,县以下行政区划为公社、大队、生产队。
1959年设立郊区、东方红、黄沙、灰埠、红旗、太阳、田南、华阳、石脑、杨圩、村前、伍桥、燕溪、祥符、杉林、华林(场)、相垦(场)等公社。
1964年辖澧港镇、筠阳镇、太平、长乐、蓝坊、黄沙、上湖、灰埠、新街、澧港、独城、太阳、田南、相城、石脑、龙潭、杨圩、村前、肖坊、伍桥、连锦、祥符、杉林、华林(垦殖场)。
1968年辖筠阳镇、东方红、蓝坊、黄沙、新街、八景、太阳、田南、相城、灰埠、石脑、杨圩、村前、伍桥、祥符、华林(垦殖场)、相城(垦殖场)、澧港镇。
1972年辖筠阳镇、东方红、蓝坊、黄沙、上湖、新街、八景、独城、太阳、田南、相城、灰埠、石脑、龙潭、杨圩、村前、伍桥、汪家、祥符、大城、华林、(垦殖场)。
1984年3月,改公让为乡,全县没4个真(筠日、灰阜、新街、八景),18个乡(东方红、蓝坊、荷岭、上湖、黄沙、独城、太阳、田南、相城、石脑、龙潭、祥符、汪家、大城、伍桥、扬圩、村前、华林),303个村民委员会,3689个村民小组。
1986年,全县共设23个乡镇。其中:5个镇是筠阳、八景、灰埠、新街、建山。18个乡是东方红、蓝坊、荷岭、上湖、黄沙岗、独城、太阳圩、田南、相城、石脑、龙潭、杨圩、村前、华林山(与华林山垦殖场场乡合一)、伍桥、汪家圩、祥符、大城。
1987年4月,在相城垦殖场基础上,设下陈乡,场乡合一。全县增为24个乡镇。
1993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高安撤县设市。
1994年8月,独城、石脑撤乡设镇。
1996年12月,黄沙岗撤乡设镇。
1997年6月,相城撤乡设镇。
1999年3月,杨圩撤乡设镇。9月,蓝坊、大城撤乡设镇。
2000年12月,龙潭、祥符、伍桥撤乡设镇。
2001年5月,太阳圩撤乡设镇。7月,田南撤乡设镇。12月,村前、华林山撤乡设镇。
2002年6月,撤销筠阳镇和东方红乡,设立筠阳、瑞州街道;荷岭撤乡设镇;撤销下陈乡,保留相城垦殖场建制,属农垦企业性质。年底,全市共设19个镇、2个乡、2个街道、1个垦殖场。
2003年9月,撤销华林山镇,保留华林山垦殖场建制。全市共设18个镇、2个乡、2个街道、2个垦殖场。
2005年5月,设立华林山风景名胜区,与华林山垦殖场合署办公。
2006年,全市共设18个镇:灰埠、新街、八景、建山、独城、石脑、黄沙岗、相城、杨圩、蓝坊、大城、龙潭、祥符、伍桥、太阳、田南、村前、荷岭。2个乡:上湖、汪家圩。2个街道:筠阳、瑞州。6个区、场、库:华林山风景名胜区、大城开发区、相城垦殖场、园艺场、上游水库、矿山水库。
2018年末,高安市辖2个街道、19个镇、2个乡和1个垦殖场:筠阳街道、瑞州街道、蓝坊镇、荷岭镇、黄沙岗镇、灰埠镇、相城镇、田南镇、建山镇、太阳镇、新街镇、八景镇、独城镇、石脑镇、龙潭镇、杨圩镇、村前镇、华林山镇、伍桥镇、祥符镇、大城镇、上湖乡、汪家圩乡、相城垦殖场。共有54个社区、300个行政村。
2022年全市下辖21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垦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