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政府补助后,净利润为正的只有武汉、深圳、济南和上海四城的地铁。而它们的共同点是努力搞副业。不过地铁公司赚钱与否,并不是评判运营效果的唯一标准,其提供的社会服务价值和文化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
图/视觉中国
文|《财经》实习生 邓霞 记者 郭宇
编辑|王静仪
在中国,哪个城市的地铁最赚钱?既不是地铁里程最长的上海,也不是建地铁最早的北京,而是武汉。
近日,全国多地地铁集团发布2022年年报,《财经》记者通过中国货币网、上海清算网、上证交易所等平台收集整理了26城地铁年报,发现净利润排行前三的分别是北京(21.82亿元)、武汉(15.7亿元)、深圳(10.42亿元),但除去政府补助后,净利润为正的只有武汉(14.83亿元)、深圳(5.11亿元)、济南(1.71亿元)和上海(0.67亿元)。
不靠政府补贴,实现自我造血,这四座城市的地铁公司做对了什么?
共同点是搞副业赚钱,开展“轨道 物业”“轨道 土地”等各种模式;另外,轨道交通这个主业的降本增效也没放过。别以为地铁只是每天往返运送乘客,人家也在悄悄搞研发,提高地铁调度能力,提高进站检票效率等等。
当然,此次整理的26城地铁财报数据还不够全面。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5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但近半数的财报信息已经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另外,今年以来已有多地地铁规划项目被叫停,引发人们对地铁建设及运营成本的再度关注。这些地铁公司的2022年年报,或许正是对这一现象的预告。
其实不止中国大陆地区,放眼全球,各大城市的地铁公司不赚钱也是常态。但地铁公司赚钱与否,并不是评判运营效果的唯一标准,其提供的社会服务价值和文化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
搞副业赚钱,TOD模式是头号功臣事实上,地铁作为一项日常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工具,本身就是为了服务群众,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此,各家地铁公司都会开发一些赚钱的副业,比如广告设计、建材销售、物业经营等。
纵观各地地铁年报,2022年度武汉、深圳、济南三地的地铁集团能够实现盈利,TOD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正是当之无愧的头号功臣。
TOD模式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在一定步行范围内建设高密度的、功能复合型的社区的开发模式,比如土地开发、房地产经营、物业服务等。我们常听到的“轨道 物业”“轨道 土地”“站城一体化”等模式都属于此类。
先来看看最赚钱的武汉地铁。年报披露,武汉地铁集团的主营业务主要为“资源一级开发”和“票款收入”。其中,“票款收入”在2022年的收入为31.27亿元,净亏损22.85亿元。而“资源一级开发”收入为53.94亿元,净利润30.68亿元。不仅填补了“票款收入”业务带来的亏损,还使得公司当年营收扭亏为盈。
其中,“票款收入”业务体现的是地铁本身的经营情况,成本在于与地铁建设和运营直接相关的原材料、人工工资等,收入则是乘客出站时所支付的乘车费用。“资源一级开发”指的主要是土地的一级开发,即根据国土部门的委托,对指定的尚未开发的国有土地或乡村集体土地(也就是所谓的“生地”)进行征收、拆迁、基建、通水通电等一系列处理,使之达到可以进行施工盖楼的建设用地(俗称为“熟地”)。“一级开发”完成后的土地就可以划拨招标,进行后续的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活动。
而利用“轨道 物业”模式来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是武汉由来已久的玩法。
2014年10月20日,武汉市政府批准《关于支持地铁建设的土地资源筹集意见和方案》,吹响了武汉地铁进军土地一级市场的号角。2016年,武汉地铁集团成立武汉地铁资源经营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轨道交通沿线上盖物业和地下空间的招商及经营管理。2019年,武汉地铁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主营业务涵盖轨道交通红线范围外的房地产二级开发、商业、物业经营与管理等。截至2022年底,武汉地铁的各类物业项目总计109个,总建筑面积约600万平方米。
要论TOD模式的资历和运用的娴熟程度,深圳地铁集团才是十足的“老大哥”,毕竟其是中国大陆最先引进TOD模式的地铁集团。深圳地铁集团2022年报显示,其“站城一体化”项目的营业收入160.48亿元,占集团总营业收入的66.94%。
2008年,深圳地铁耗资17亿元,买下了深圳前海141万平方米地块,开启了靠物业销售收入反哺地铁开发的模式。截至目前,深铁集团已持续探索“轨道 物业”模式16年,拥有29个轨道沿线上盖项目的综合开发权,总开发规模约1643万平方米。
相较之下,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在TOD模式上是个“后起之秀”。2018年,济南东站片区宣布采用TOD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并请来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国际规划大师,也是TOD概念的提出者彼得·卡尔索普亲自操刀。要知道,彼时济南的第一条地铁尚在建设当中,还未正式运营。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不只是一个建设单位,而是集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物业开发于一体的融资平台。”时任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党委*、董事长陈思斌这样定位道。今年3月发布的《济南市TOD综合开发项目》更是提出,济南未来将再建21个TOD城市综合体。
其他城市在TOD模式上也有动作。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统计显示,2022年沈阳地铁和厦门地铁拿地面积达到当地土地成交面积的20%以上。昆明、广州、苏州、南宁等地的地铁公司成交的土地面积也占到当地出让地块的7%以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TOD模式并非是地铁公司盈利的“万金油”,相反,想要成功利用好这一模式并不容易。深圳市政府原副秘书长、轨道专家赵鹏林就曾公开指出,“站城一体化”存在的挑战是业态多元,地铁集团缺少专业的营销团队,专业的物业开发团队,以及自持物业的运营管理团队。
当然,TOD模式并不是地铁公司副业赚钱的唯一出路,上海地铁就另辟蹊径,走向了多项副业齐发展的“致富之路”。
上海申通地铁(600834.SH)财报显示,2022年贡献最大的是“融资租赁与商业保理”业务。根据财报显示,上海地铁2022年度营业总收入为3.43亿元,其中融资租赁公司营业收入为0.76亿元,占全年营收的22%。
2013年,上海申通地铁成立全资子公司—上海地铁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开始了其融资租赁与商业保理业务。据财报披露,其融资租赁业务主要为售后回租。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购买客户的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来为客户提供资金,之后再将该资产出租给客户以获得租金、服务费和利息等收入。对上海地铁租赁有限公司来说,客户群体一般是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以及市属大型国企。
商业保理业务与之类似,主要差异在于其为客户提供融资的依据并非是固定资产,而是客户的应收账款,收入来源也不再有租金一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中国银保监会)中国银保监会近年发布的管理办法,规定融资租赁公司不能兼业经营商业保理。上海申通地铁在2022年公告称拟将商业保理业务从融资租赁公司中剥离,并于今年5月底注册成立了上海地铁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另外,上海地铁顺应新能源趋势,积极布局光伏产业与充电桩产业。其下属的新能源公司在2022年度营业收入为0.28亿元,虽然只占全年营收8%,但同比增长了74%,盈利潜力不容小觑。
左手“开源”,右手“节流”尽管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盈利,但地铁运营的成本高企始终是地铁公司不可逃避的问题。对地铁公司来说,如果能够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实现降本增效,主业收入上去了,也就不用这么辛苦地干副业了。
在财务报告中,“研发费用”是反映一个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顾名思义,研发费用指的就是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新项目、新技术等时产生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当年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从年报来看,去年三家盈利的地铁集团(武汉、深圳和济南)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研发的投入。由于上海申通地铁在年报中没有公布研发信息,故不在讨论之列。
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地铁的研发费用达到1.16亿元,同比增长27%。武汉地铁研发费用910万元,同比增长85%。济南轨道交通研发费用为2602万元,增长了86%。
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近年来济南、武汉、深圳三家地铁公司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2023年5月,济南地铁发布消息称,其自主研发的调度指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在范村控制中心正式上线试运行。虽然具体节约成本尚未公布,但参考广州地铁此前公布的数据,其自研的调度实训平台的投用可为公司节省培训成本2000万元以上。并且据其他媒体报道,济南轨道交通集团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已经累计节约建设成本超10亿元。
武汉地铁近两年更是下了大力气做研发。2022年,武汉地铁联合中国移动、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共建5G智慧城轨联合创新实验室,并与武汉地铁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开展研究合作,试图以此实现降本增效。
截至2022年底,武汉地铁已累计立项科研项目91项,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获得专利50余项、科技成果鉴定22项、各类科技奖32项,制定标准或规范8部。
而对土地面积小、客流量巨大的深圳地铁来说,如何让地铁以最少的成本负担最多的人流更是“毕生追求”。
深圳地铁在研发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化”。1999年,国家明确规定,所有地铁建设,必须保证国产化率达70%。在当时“国产化”地铁几乎是“白纸一张”的时候,深圳地铁一马当先,开启了不断创新之路。直至现在,除了动力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等核心设备采用进口之外,深圳地铁列车的其他设备均是在国内生产。
早在2004年时,就有公开报道指出,在广州、上海等地还在花费资金引进国外售检票系统(AFC系统)时,深圳地铁与深圳现代计算机公司合作,从源程序开始编码,全部采用国内设备,设计出国产的AFC系统。参与了深圳地铁“国产化”的某公司负责人曾在采访中提到,其研发出来的产品在质量合格的情况下,价格通常只有国外价格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2022年底,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12线同步开通运营。据《财经》记者了解,这两条地铁线路配备了国内首位数字员工客服,在保证服务规范的同时还降低了以往人工客服带来的人力成本。另外,新线路还提供了自动检票机终端软件,乘客“脸码互通”,不仅提高了乘客的出行效率,地铁运营效率也随之提升。
不赚钱是全球常态,文化价值更重要不止中国大陆地区,放眼全球,各大城市的地铁公司不赚钱也是常态。
2022年,法国巴黎大区交通管理局(IDFM)主席瓦蕾丽•佩克雷斯(Valérie Pécresse)称,由于电价上涨,巴黎大区公交系统2023年需要增加9.5亿欧元开支。除地方当局、法国铁路集团(SNCF)和巴黎大众运输公司(RATP)的财政支持外,公司还有4.5亿欧元的资金缺口。
旁边的西班牙马德里地铁也好不到哪里去。马德里地铁公司2021年财报显示,由于能源价格上涨以及乘客减少,公司当年亏损5700万欧元。这一状况如今还在持续,据外媒报道,今年2月初,马德里地铁首席执行官西尔维娅•罗尔丹(Silvia Roldán)签署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马德里议会不允许其借款数亿欧元购买列车,那么将有约142列火车在年底停运。
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运输署(MTA)首席财务官凯文•威伦斯(Kevin Willens)也正在向公众诉苦,表示受前几年的新冠影响,MTA面临25亿美元的财政赤字,从2023年到2026年预计每年有超过20亿美元的收入短缺。
就近来看,我们的邻居韩国首尔地铁的日子也不好过。受疫情影响以及高龄免费乘车人口持续增多,韩国首尔地铁的财政状况持续恶化。2021年,首尔地铁公司就曾试图通过裁员来降低成本,但在遭到近万名员工的强烈反对后不了了之。今年2月,据韩媒报道,首尔地铁公司估计2022年度净亏损6300亿韩元,因此政府计划将免费乘坐地铁的年龄从65岁提高到70岁。
相较之下,中国香港地铁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成立于1975年的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下称“港铁公司”)(00066.HK),是全球少数几个实现盈利的城市地铁公司之一,也是TOD模式的“代言人”。
财报显示,2022年度港铁公司营收478.12亿港元,归母净利润达98.27亿港元,同比增长2.9%。其中物业发展业务除税后利润达到了104.8亿港元。正如港铁公司在财报中的自述:“虽然2022年上半年的第五波疫情带来挑战,但公司物业发展业务于2022年的表现依然令人满意。”
如今,以港铁为代表的TOD模式正在走入中国内地。深圳是最先学习香港,引进TOD模式的城市。后来随着深圳的成功以及港铁在内地布局了铁路和物业业务,城市之间也互相学习起了TOD模式。
不过,评判地铁公司的标准不仅仅在于赚钱与否,提供社会服务和文化价值等,更是它的重要意义所在。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专家委员解筱文指出,地铁公司的存在并非单纯为了盈利。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地铁具有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甚至重要到了必不可少的程度。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魏鹏举认为,城市地铁是城市文化传播的大众媒介,不仅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体系,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
此前,深圳地铁推出了“深圳地铁美术馆”项目,将当代文化艺术引进地铁空间。深圳地铁在相关介绍中写道:“通过线上平台,您将深入感知深圳地铁与深圳这座城市,读懂公共艺术带来的魅力。”而这,或许比盈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