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凤文系中国知名财经评论员
“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近日发布的修改后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六保”和“六稳”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稳就业方面要求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据此,日前,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中央文明办这一举措释放出放宽“地摊经济”政策限制积极信号,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活跃城市经济。
据报道,早在3月份,成都市就发布了《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疫情防控期间对商家和经营者实施审慎包容监管政策。为“地摊经济”松绑两个多月来,成都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增加了10万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由此可见,“地摊经济”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同时也方便了居民消费,繁荣了市场,让一个城市变得更有温度。尤其是在应对疫情影响的当下,对于稳定经济、提振消费、扩大就业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不过,“地摊经济”也增大了城市管理难度,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有序竞争、社会安全等带来一定隐患。这就需要政府除了要在准入许可标准、食品卫生监督、交通安全管理、地域设置等方面进行规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外,也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规划,灵活执法管理,努力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真正让“地摊经济”活起来,使其融入城市机体、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更好地发挥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对“地摊经济”要做到支持与管理并重,就目前来讲,应突出政策方面的支持。一是要根据城市的不同区域为“地摊经济”划出一定的摆摊范围,引导商贩合法合规合理经营,避免由于占道经营给人们交通出行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同时要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二是要加大税收和信贷支持力度,为“地摊经济”繁荣提供保障。相关部门应免除小商小贩的各种税费,为其经营减轻负担。在金融政策方面,银行机构应给予更优惠的信贷资金支持,根据小商小贩不同经营形式和诚信状况,创新信贷产品,为其启动经营、购买原材料等提供低利率的信贷资金支持。另外,还可比照扶贫小额信贷的做法,为资金短缺的下岗职工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帮助其灵活就业,尽快走出困境。
三是严格规范城管执法,将人性化融入执法之中。要通过正向激励,促进“地摊经济”规范发展。对于合法合规经营、诚信度高、服务好、消费者信得过且满意度高的小商小贩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支持其发展壮大,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