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基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广播电视节目策划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一方面是推动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国民传统文化素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树立国民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海内外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广播和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主力之一,是具有强大传播效力的文化传播媒介,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助力。鉴于此,充分利用广播和电视媒体的传播效力,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为目标,推出更多内涵丰富、形式多元、趣味性强、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广播电视文化节目,总体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质量的提高,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创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广播和电视媒体传播特征分析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都是重要的传统媒体,相比报纸和杂志这两种有固定出版周期的媒体,广播和电视更为便捷和高效,覆盖范围更广,传播效率也更高。它不太受时空的限制,只要安装好基础设备和信号装置,就可以随时随地收看(听)自己喜欢的节目。相较于纸质媒体,广播和电视的内容呈现形式更丰富,有音频、视频、图像、影像等多种模式,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视觉性和艺术性效果突出。此外,广播和电视的信息承载能力也更强,一期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容量比较大,若是连载形式的广播电视节目,节目内容的受众黏性也会更强。
当然,决定广播和电视媒体传播效力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内容制作,制作精良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对受众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也更为深刻。按照体裁形式来分,广播电视节目包括电台频道、新闻节目、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综艺访谈、现场直播等形式,不同节目形式的制作周期、播出模式、播出时间、收视率、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连续性的节目比碎片化的节目收视率更高,内容承载量和制作成本也会相对更高一些,更适合用于文化类题材节目的制作。
广播电视节目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分析
由于广播电视节目在信息承载、视听艺术、形式体裁、传播时效、受众基数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这一重要任务,广播和电视是非常优质的选择。尤其是连续性广播电视节目,有着较长的制作周期、专业的制作团队、多元化的信息呈现模式、更强的互动效果、可持续发掘的内容、精心安排的播出时段,在节目制作质量和收视率层面更有保障,也更有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例如,近年来热播的古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历史文物类节目《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传统饮食文化类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人文历史地理类节目《航拍中国》等,都是制作十分精良、深度普及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受观众喜爱的传统文化电视节目。这些节目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文化内蕴深厚,形式创新,充满趣味。《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把中国传统古诗词、汉语文化最博大精深、最瑰丽、最精妙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同时在立意策划、节目设计上追求创新,如《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环节、抢答模式、打擂模式,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竞技性和与观众的互动性。二是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染力强。中国古典诗词、成语、汉字是我国文化艺术成就的突出代表,历史文物是跨越千年流传下来的记录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史的珍宝,饮食文化又是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的传统文化。这些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与意蕴挖掘都做到了极致,能够很自然地唤起受众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豪感,有着强大的精神感染力。三是广播电视节目本身在文化内容制作、传播方面的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播奠定了基础。
基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广播电视节目策划设计
首先要理清广播电视节目各自的传播特征,在文化内容的选材和立意上下足功夫。广播电视节目虽有相似点,但毕竟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传播媒介。广播是以“听”为主要信息接收形式的信息媒体,而电视集合了“视”“听”两种模式。因此,广播类文化节目的内容不宜过于晦涩和书面化,要以通俗易懂、口语化为基本制作要求,以便让听众能够迅速进入节目内容并保持专注力;而影视类节目可以向下挖掘,在内容选择、视觉艺术、呈现形式等方面下大功夫,利用编剧、摄影、叙事等各种技巧,丰富节目的文化内涵,提升其视听感染力。在选材和立意上,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同时要宏观展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文化根基的宏阔一面。
其次,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适应融媒体时代内容传播节奏。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节目内容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展现传统文化新颖、趣味、深刻、接地气的一面,提高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同时,进入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也应当主动适应融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节奏,照顾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文化审美与视听习惯,将传统文化类节目打造成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优质精神食粮。
最后,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播意识,增强节目文化感染力。节目制作团队要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意识,不断磨炼专业能力,自觉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置于节目策划设计的优先目标体系,不断提升节目内容制作、环节策划、节目播出的文化立意深度,引导观众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与深厚情感,激发其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作者马贤丽,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