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治理措施有效,治理空气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4-04-19 10:17:56

雾霾来了什么时候散?空气变差了什么时候好转?进入秋冬季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多地已启动不止一轮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过程,空气质量成为街头巷尾老百姓普遍关心的话题。

近期,生态环境部在部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3—2024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日前国务院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也明确了2025年的目标: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对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则提出了“PM2.5浓度分别下降20%、15%,北京市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内”的更高目标。大气污染治理、重污染天气消除的任务更显艰巨,贯彻落实《行动方案》要求已箭在弦上。

消除重污染天气,是“十四五”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三个标志性战役之一。经过不懈攻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北京PM2.5浓度从2013年89.5微克/立方米降到去年的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原来的58天下降到现在的2天到3天,实现了“北京奇迹”。然而,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重污染天气依然高发、频发,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在大气污染治理的起步阶段,只要各环节减排措施实施到位,应对重污染天气就能取得明显成效。如今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已开展十年,进入了攻坚区、深水区。PM2.5浓度每1微克的下降、重污染天数每一日的减少,相比以往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只要稍有松懈疏忽,都有可能成为全年大气环境质量的综合成绩的“扣分项”。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大气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因此,当前和今后应对重污染天气,必须建立在更高的空气质量水平和更严的管控要求基础上,在更加有效上下功夫。

有效就要更加精准。抓住关键问题,应对措施不能摊大饼、撒胡椒面,而要围绕当地制约大气环境治理进一步改善的关键性问题、“老大难”问题,有的放矢、分类施策。抓住主要污染物,聚焦PM2.5污染,提出相应攻坚措施。抓住重点行业和领域,在钢铁、焦化、建材、有色、石化、化工、工业涂装等行业持续推动产能压减和行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污染排放深度治理;在居民取暖、柴油货车、农业生产等领域做好源头防控;提升散煤、燃煤小锅炉和工业炉窑等分散低效燃煤污染治理水平。

有效需要做好预警。各地及时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要符合最优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规范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响应、解除工作流程,通过系统科学的预警体系保证及时启动和解除预警,避免出现不担当作为、放松监管要求,随意启动预警、提高预警级别、延长应急响应时间等问题,坚决防止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一刀切”“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简单粗暴措施。

有效要靠机制创新。结合排污许可制度持续完善应急减排清单,确保涉气企业应急减排清单全覆盖。完善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指标体系,分级分类采取差异化应急减排管控措施,以“绩效分级,促进差异化管控”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企业提高绩效等级、行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完善省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区域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立体响应的能力建设。用好天地一体化监测网,加强监测监控协调联动机制,做到早预警、早会商、早行动,实现重污染过程“削峰降速”。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重污染天气消除形势严峻、时间紧迫。各地要不懈攻坚,持续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确保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将应对重污染天气的成效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程维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