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晚,清华大学“铊中毒案”受害者朱令去世。
当年,北京警方的回应是:
“因从朱令出现中毒症状,到公安机关接报案件,时间已近半年,相关场所没有监控设施,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尽管办案人员尽最大努力,采取了当时能够使用的各种刑事侦查措施,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
也就是说,虽然有直接嫌疑人,但没有足够证据,只能“疑罪从无”。
这是此案,最令人遗憾、最让人意难平的地方。
这也是为什么30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在关注朱令!
因为这个案子触动了太多人的良知,人性的幽暗也在案件里展露得清清楚楚。
朱令是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92级学生,1994年末开始突发怪病,1995年4月28日被确诊为剧毒物铊中毒,毒素侵入她的大脑、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终身残疾,嗓子无法出声,智力退化到了孩童阶段。
警方立案调查后,确认是他人投毒,且最大的可能是朱令身边“亲近”的人。
那么,投毒动机呢?
警方排除了仇*,给出的结论是:最大的可能是因为嫉妒。
朱令一直是别人艳羡的对象,她漂亮大方,活泼开朗,像被上天格外优待过,不仅从小到大都是学霸,在音乐方面也极有天赋,钢琴、古琴弹得行云流水,运动方面也是佼佼者,是游泳二级运动员。所以即便是在人才济济的清华大学,朱令也是出类拔萃。
同学说,那时的朱令,留着清爽帅气的短发,身着淡乳色的运动服,身材结实高大,脸上挂着自信而轻松的笑容,健康而漂亮。
如此多的闪光点,如此优秀,所以被身边某个人嫉妒了。
在人性所有的情感中,嫉妒可以说是最普遍,也最根深蒂固的一种。也正是这种最常见的情感会激发出人性中最难克服的恶,那就是——见不得身边人比自己好。
网上有一个话题:作为人,我们都有哪些阴暗面?
点赞最高的一条就是:见不得身边的人比自己好。
网友们纷纷诉说血泪史:各种难听的谣言,居然是出自好朋友之口;因为嫉妒室友成绩,偷偷往别人饭菜里放避孕药的粉等等,类似事情太多了,都是身边的朋友、亲戚、熟人,在背后作恶、下狠手。
有人总结了这么一句话:
“千万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生活中那些看似跟你亲密的人,生活中那些看似人畜无害的人,会在背后对你抱有多大的恶意。”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也有一句台词:
“朋友考试不及格,你觉得很糟糕;朋友考了第一名,你觉得更糟糕。”
这就是“嫉妒”,导致的“恶”。
“你可以好,但是你不能比我好。你可以优秀,但是你最好要比我差一点。”
尽管你跟对方关系很好,相识多年,可看到他过得越来越好,你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沮丧”和“难过”的心态。
乞丐不会嫉妒亿万富翁,只会嫉妒比自己收入更高的乞丐。
只是,有些人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情绪,及时调整心态,然后祝福朋友的成绩。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理智会被嫉妒心占据,在背后做出一些“诋毁对方,伤害对方”的行为。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说:
“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同样是别人比自己强,离我们远的人,我们就羡慕崇拜,离我们近的人,我们就憎恶妒忌。
因为离自己远的人,参照心理比较小,而身边的人,是最大的参照物。尤其是原本条件相近的人,其中一方越来越好,就一下子就映照出了自己的弱小,嫉妒,自然而然就滋生了。
林之野在《寻渡》中说:
“这世上两个人条件越是接近,就越容易产生妒忌心理。商人妒忌发迹的同行,官员觊觎他人的顶戴,文人鄙夷当红的福童……”
这是人性的窄,也是人性的恶。
但是,伤害他人,也极有可能是在以毁灭自己为代价。
“朱令案”的犯罪嫌疑人,即便将来侥幸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也会被永远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
所以,我们要看好心中这头“嫉妒”的猛兽,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门修行。
朱令的悲剧源于人性的恶,朱令生命的转机则源于人性的善。
1994年12月23日,朱令因腹痛、脱发、关节疼痛进入同仁医院,住院一个月后,朱令出院了。但之后,腹痛等情况愈发严重,1995年3月,朱令再次入院,随后甚至陷入了昏迷。
昔日同学贝志城前来探病,看到朱令的惨状时,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不敢相信昔日引人注目的才女,竟然在短短时间内被摧残得危在旦夕。
得知朱令的病因无解后,贝志诚想到了互联网求助这一途径。当时,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贝志诚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一根还在做实验的、只有256k的网线,拿着朱令的病例复印件,给全球所有的医学相关组织发出了求助信。
他的求助很快得到了回应,短时间内,收到了来自全世界近3000封邮件,有30%的信件认为朱令是典型的铊中毒。
这期间,这些年轻人,又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医学名词,又是编写程序,解压邮件、分析数据。其中很多人都不认识朱令,只不过是听说,这样可以救一个生命垂危的女大学生。
随后在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工作的陈震阳教授的帮助下,经过两次毒理检测后,确定朱令为铊中毒。
互联网接入,开放式的救援,挽回了朱令的生命。
这是90年代,第一例互联网求助事件。
此后,朱令的很多同学和校友,以及许许多多陌生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朱令案的发酵、扩散,几次重大舆论爆发的节点,也是多年来网友们自发的接力。
2004年,“帮助朱令基金会”建立,百度的“朱令吧”持续更新着朱令近况、以及对案件的各种真相复盘。
2005年底,天涯网友根据贝志城提供的信息,发表了一篇《天妒红颜:十年前的清华女生被毒事件》的帖子,引发轰动。
2006年1月中旬起,《中国日报》《新闻晨报》、《法制早报》《南方人物周刊》等众多媒体进行相关报道。
2007年,《东方时空》更是用一年的时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朱令第十二年》。
2013年,复旦研究生林森浩对室友黄洋投毒致其死亡,案件轰动全国,同时网友再次呼吁调查朱令案,促使着公安对当年的案件信息进行透明化的公开。
2019年,媒体人李佳佳撰书《朱令的四十五年》,是朱令事件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记录,书中收录了朱令父母、网络社群多年来对此事做出的努力与详细的案件线索。
直到朱令去世,朱令同学创建的@帮助朱令 微博账号,还在一直更新。
……
基金会、社会捐款,网友们的呼声,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这是人性在幽暗的真相隧道里散发出的光。
父母全身心的爱,更是朱令活下去的保障。
去看望朱令的人,都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这个家庭虽然经历着苦难,却不会让人感到压抑。朱令父母没有激动、愤怒的情绪,而是平静、淡然,乐观豁达,从不宣泄负能量。
在巨大的痛苦面前,朱令父母始终保持着隐忍克制,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绝望崩溃,甚至会反过来安慰来访者:“放心吧,令令很好。”
他们把悲伤和痛苦小心地掩盖好,体面地生活着,也保护着女儿的尊严。
朱令在21岁时经历了沉重的命运。但是她接下来的人生,一直在创造生命的奇迹。
这期间的力量,来源于她对命运勇敢的抵抗,更来源于她的父母、亲友,甚至很多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的支持,让她活下来,并且是有尊严地活下来。
朱令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之复杂,里面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恶意,也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坠入嫉妒的深渊。
万物皆有缝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心存微光,终见希望。
人性有恶亦有善,人性有窄更有宽。
让我们记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中的那句话:
“首先是善良,然后是正直,最后,我们彼此永不相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