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科技局获悉,围绕移动源污染治理、油烟污染治理、扬尘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领域科技创新需求,成都市成功研发了一批具有较高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
同时,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科技应用示范,积极探索科技治气治理长效机制,加快培育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为“成都大气防治650工程”提供科技支撑。
从几组关键词看成都以科技之盾,护绿水青山。
关键词1:除霾净化
移动“空气净化器”
由成都市广通汽车有限公司研究的以新能源为动力的专用吸霾车,搭载雾霾吸附及处理设备,将实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清除近地面大气中PM2.5及以上颗粒物。除霾设备每小时净化空气5万立方米以上,净化后排放到大气中空气的PM2.5含量符合相关标准,是移动的“空气净化器”。
不仅如此,由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的专用吸霾车车载空气净化系统对空气中的PM2.5、PM10净化率达96%以上。截至2020年12月31日,首期50辆安装“车载空气净化装置”公交车累计运行89002班次、50799874.56公里、71899.8小时。
除专用除霾车外,大型移动除霾净化装置研发也在进行中。依托科技创新,以金属间化合物纸型膜过滤器为核心元件,大型移动式雾霾空气净化装置处于国际空气净化领先水平。
测试数据表明,该装置对PM2.5拦截率达到90%以上,抗菌率99.9%,目前,已在成都各大市属医院开展试用60余台套。同时,该项技术在汽车、公交车的除霾空调滤芯上也得到应用,截止目前,累计销售10000余个。
此外,天府广场早在2018年已尝试“超细清水雾系统”,在空气污染天气,喷淋水雾后,PM10下降39.1%,PM2.5下降15%。2019-2020年成都市继续扩大天府广场周边超细清水雾系统应用,形成示范样板。
关键词2:油烟治理
各项指标优于国家标准
减少污染,提高净化率是开展油烟治理的重点任务之一。围绕餐饮企业和学校大型食堂油烟净化装置收集与净化效率研究内容,市科技局组织征集餐饮业油烟治理技术和高效净化设备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支持成都前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新一代餐饮油烟净化装置”、成都欧瑞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油烟净化系统”等项目开展技术研发。
成效如何?研发成果已在武侯区锦里三顾园中餐店和成华区双林路小龙坎火锅店及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大型食堂进行应用示范。
95%、0.6mg/m3、8%,这三组数据分别代表油烟净化率、油烟浓度和烟气含水量,这表示经过处理后的油烟达到目前全国油烟控制最严标准,能有效去除油烟味道,优于国家相关环保排放标准。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成都前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在成华区和龙泉驿区等地13个点安装、试用油烟净化设备;成都欧瑞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省环保厅、成都市博物馆、簇锦派出所、龙泉驿民政局、十陵第二办公区、双流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胖丁中餐馆、郫县老麻抄手等单位进行应用推广。
关键词3:“互联网 治气”
兜牢雾霾治理巡检“网”
互联网与大气治理密不可分。依托现代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监测传感器、网格化GIS地图等先进技术,成都市构建起全市环保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对全市近30家重点排放企业和1500个建设工地实时监测。同时,在各区(市)县设置247个标准子站和微站进行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控管理。
不止地面有实时监控,空中也有无人机进行巡检。
利用无人机精准定位技术和保障污染源监测数据准确的“云计算”技术,发挥无人机能远距离发射进行巡查实时进行的优点,提取所有污染企业高分辨率图像、视频数据、红外数据、厂区污染气体浓度等排污证据和企业定位等,兜牢雾霾治理巡检“网”。
为积极推进源头监测管控方面技术升级,还引进解放军防化学院“全国空气质量高分辨率预报和污染控制决策支持系统”。
据了解,该项目三个子系统均完成功能研发和后台系统调试优化,空气质量数值预报子系统已进行了400余期空气质量试预报,正与成都本地预报系统进行对比测试;溯源子系统已完成成都市源清单网格化,调查源数据优化溯源等试用,建设排放源、监测数据业务化数据库。
关键词4:技术研发
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领域研发
作为成都治气的有力武器,科技治气也持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一大批的科技治气新技术走向应用。
截至2020年12月,成都市重点支持重大科技应用示范项目6个、科技治气技术创新研发项目30个以及一批节能环保装备和新产品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
科学治气,离不开技术研发。成都市推动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创新型企业孵化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已研和在研项目超过300个,具备超过1000项的各类检测服务能力;成功孵化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在孵企业近50家,建成各类实验室(中心)超过50个。
目前,成功研发了一批具有较高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节能锅炉窑炉、高效节能电机、烟气脱硫脱硝成套技术设备、汽车尾气净化设备等产品及服务逐步形成规模;培育了中自尾气、东方凯瑞特等重点企业。
同时,构建校院地协同创新会商机制,研究解决绿色低碳产业创新领域校院地协同、产学研结合重大问题,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在蓉单位、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优势资源合作,共同构建“基础研究(高校)—中试(研究院)—应用推广(企业)”的产学研模式,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领域研发。
2020年1月-12月,10余场科技相关领域活动陆续展开,活动大力推动海内外技术成果与需求发布,发布含环保科技等成果500多项,交易额逾2亿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