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是现在哪里,花城是属于哪一个城市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4-05-02 21:30:31

花城是现在哪里,花城是属于哪一个城市(1)

洛阳龙门石窟视觉中国供图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曾有诗曰,“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过洛阳故城》)。意思是说,想要了解古今朝代的兴亡,请大家看看洛阳城就明白了。

的确,洛阳位于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曾经有14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时间长达近千年,使之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最早和最本色的中国。

那么,洛阳为什么会成为千年帝都呢?

天下之中

古人择都要考虑很多因素,除了经济、军事、环境等因素之外,跟城市的区位还密切相关。

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的交通、通讯发达,一个国家即使把都城设在相对偏远的区域,也无关紧要,古代可不是这样。古代择都,要考虑都城是不是位于整个统治区域大概中心的区位,也就是所谓的“天下之中”。如果都城位置太偏了,既不利于帝王和国家政令的上传下达,也不利于对于偏远地区的控制。

都城设置在统治区域的中心位置,无论是对于国家政令的下达、地方信息向中央的汇总,或者赋税的征收、军队的调动等,路程远近都差不多。地方政府给中央交纳粮食和物资的时候,东西南北距离也大概是均等的。再加上,“中”有中央、中心的意思,对应着天宫里众星环绕的紫薇垣。这样一来,都城是不是位于“天下之中”,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但这又带来第二个问题,哪个地方是天下之中呢?

中华民族早期起源和活动的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之后,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因此,这个区域似乎就是“国之中”。夏朝建立的时候,把全国的区域划分为九州(兖、青、徐、冀、豫、雍、梁、荆、扬)。以今河南为中心的地区叫豫州,正好位于其他八个州的中心位置,人们就把这里叫“中原”或“中州”,被人们看作“天下之中”。

那么,“中原”或“中州”的中心又在哪里呢?在西周建立的时候,周公辅佐周成王治理国家。他当时曾受周成王的指派,去测量哪个地方是“天下之中”。周公当时利用的是比较原始的“测影”方式,测量结果显示,中岳嵩山就是“天下之中”,并把这一结果报告给了周成王。西周时期,嵩山归洛阳管辖,那就意味着,洛阳就是普天下相对中心的城市,就是帝王苦苦找寻的“天下之中”。所以,东周时,都城就从今天的西安迁到了洛阳。

司马迁曾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封禅书》)。三代指的是夏、商、周,那时我国的版图还没有今天这么大,古代先民主要生活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水源充足,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后来,东汉、西晋、北魏、隋(炀帝)和唐(武则天)等很多朝代也都在洛阳建都,使洛阳成为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唐朝时,武则天建都洛阳,并把洛阳改为神都。在此期间,牡丹花成为洛阳的市花,春暖花开时节赏牡丹成为洛阳人的习俗。诗人刘禹锡曾有诗赞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传说武则天非常喜欢牡丹,洛阳城牡丹花的兴盛也与她有关。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建立的武周政权前后存在了15年,为了稳定皇权,她可以说费尽心思,也在洛阳留下了很多故事。

比如,武则天很会用人,使狄仁杰、苏味道这样的才干之士为自己服务;也用了不少酷吏,来打击异己势力,周兴、来俊臣一干酷吏因此飞黄腾达。不过,过度残酷的镇压也引起很大的恐惧、不安与民愤。武则天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她就又反过来清除酷吏,以此平息民愤、安定朝局。

武则天在位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为接下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她本人晚年宠信佛教,喜欢花卉,注重养生,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超过80岁的长寿皇帝(624~705年)。

但是,她毕竟曾借酷吏之手*了很多人,也曾大肆招揽面首,还曾镇压过南方地区的叛乱、株连过很多大臣,在朝廷内外引起过不小的非议。因此,在武则天去世后,她留下遗言,在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的陵前竖立起一块无字碑。女皇是用无字碑这种方式告诉人们:我什么也不写,让后人评价我的功过是非吧。

心灵故乡

洛阳“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和它人文中心的文化优势,使得很多王朝把国都定在了洛阳。可是凡事都有利有弊,正因为洛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使得洛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饱受战火的洗礼。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说,“洛阳处天下之中,……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洛阳必先受兵”(《书<洛阳名园记>后》)。意思是,洛阳位于天下之中,是四方必争之地,天下太平的时候不要紧,当国家动荡,洛阳必然首先遭受战争的影响。牧野之战、官渡之战、安史之乱等历史上大的战争都发生在中原一带,“问鼎中原”“逐鹿中原”等成语典故也说明了中原战事的频繁。

面对战乱,老百姓又作何应对呢?两种方式:

一是逃避,即从洛阳地区外迁。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向西,进入关中的陕西,这是所谓的“走西口”;二是向北,去山西、河北,这是所谓的“闯北方”。但这两个方向都不是理想的选择,关中土地狭小,容量有限;洛阳发生战乱的时候,关中往往也不能幸免。闯北方,山西、河北紧邻着北边的游牧民族,也很不安全。

剩下的一条路就是向东南,这叫“东南飞”。这是一条比较理想的外迁路线:一,战乱少,易于定居;二,经济基础好,东南一带气候温湿、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经济发展;三,交通便利,从中原向东南有许多自然河流和人工开挖的运河,沿着这些河流,就可以很容易到达东南地区。所以,在秦汉、魏晋、隋唐和两宋之际,洛阳人都曾大规模南迁。

这样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呢?

一方面,怀有深厚的中原情结。比如,北宋灭亡后,南宋建都杭州,偏安东南一隅,大量仁人志士满怀报国热情,一心光复中原,收拾旧山河。岳飞以光复中原为己任,却受到秦桧等人的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于杭州风波亭,死时年仅39岁。在杭州西湖边,岳飞墓的墓阙上曾经有这样一幅楹联:“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个楹联反映了中国人的是非观,更反衬出中原这块土地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更是把这种深厚的中原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晚年曾做过一首《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临终遗嘱的形式告诫儿子:当王师光复中原的时候,你千万别忘了在祭祀的时候告诉我这个好消息。不能收复故土、光复中原,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痛。

另一方面,寻根到河洛。因为河洛地区是我国早期先民活动的主要区域、天下之中、中原的核心区域。所以,今天,世界各地的华人在寻根的时候,不约而同都来到了河洛。还有很多江浙人、闽南人、台湾人,特别是客家人,至今还称自己是“河洛郎”。同时,在南方的江、浙、赣、闽、广等地,家族宗祠特别多。很多地方比如江西婺源、福建客家土楼等的宗祠,都修建得富丽堂皇。祠堂里供奉着每个家族的先祖,而几乎无一例外都记录了家族的先人是如何从河洛、从中原地区千里跋涉来到南方,进行艰苦创业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告诫后代子孙:慎终追远,牢记河洛。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百家讲坛》“六大古都”“黄河上的古都”“丝路上的古城”主讲人)

程遂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