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隶属于山东省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淄博市南部,位置坐标:东经117°43′—118°42′,北纬36°16′—36°31′。南与沂源县接壤,西南接莱芜市,西北与章丘市交界,东部和北部与淄川区毗邻,属温带季风气候。全区总面积698平方公里,全区户籍人口446123人(2017年)[1],辖6个镇、3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288个村(社区)[2]。
博山是从周末年流传孝妇颜文姜的故事开始,博山城后称颜神、颜神店和颜神镇。1734年建县,属青州府。1955年设立博山区。
博山区公路通车里程722.46千米,铁路北有张八线入境,东南辛泰线斜穿而过。博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名胜古迹有:齐长城、颜文姜祠、 碧霞元君行宫、玉皇宫、范公祠、凤凰山等。博山区有中国陶瓷琉璃艺术之乡、中国泵业名城、中国琉璃之乡、中国鲁菜名城等荣誉称号。
2018年8月30日,山东省137个县(市、区)2018年上半年GDP排名及有关数据发布:博山区GDP总量230.5亿元,排名第55位;GDP增长幅度4.97%,排名第101位;人均GDP4.90万元,排名第32位。
博山古称颜神,因孝妇颜文姜而得名。[3]
博山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其一,博山全境皆山,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
其二,因境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为区名。
位置境域
博山区位于鲁中山区北部,淄博市南部,南与沂源县接壤,西南接莱芜市,西北与章丘市交界,东部和北部与淄川区毗邻,介于东经117°43′—118°42′,北纬36°16′—36°31′之间,南北长49.4千米,东西宽20千米,总面积698.2平方千米。[11]
地质构造
地层
博山区地层发育较全,自老至新有四界七系。其中:太古界—泰山群。此层分布于岭西、乐疃、南博山、池上、李家等。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等。地层厚2700—15000米左右,距今约24亿年;古生界—寒武、奥陶、石炭、二迭四系。寒武系分布于石门、北博山、李家、池上、源泉、岭西、南博山等。岩性下部为页岩夹灰岩,中部是厚层鲡状灰岩及页岩与博层灰岩互层,上部为泥质条纸灰岩夹薄层灰岩与页岩互层。沉积环境属海相,含动物化石。层厚600米左右,距今5亿年之多;奥陶系分布于石门、夏家庄、石马、乐疃、八陡、源泉、岳庄、北博山等。岩性为纯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属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含动物化石。层厚800米左右,距今4.4亿年;石炭系分布于八陡、福山、山头、域城、白塔、夏家庄等。岩性为砂、页岩互层加灰岩,属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地层,富含动物化石。层厚140米,距今约2.7亿年;二迭系分布于八陡、山头、福山、夏家庄、白塔、蕉庄、域城等,层厚430米左右,属陆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距今约2.7亿年。中生界。区境内只在蕉庄乡露侏罗系中、下统,由砂岩、页岩及岩质页岩组成,属河湖沼泽沉积,含植物化石。厚180米,距今约1.4亿年。新生界。区境内仅有第四系,广泛分布于河谷、河川、低洼处,以粘质沙土为主,间夹砂砾层,厚3—4米。[11]
构造
境内存在着两种类型。一为太古代的基地构造,以线状紧密褶皱为主,褶皱轴向与片理方向一致,呈330-340方向展布,基底断裂也较发育,只是由于岩性的区域质作用而难以识别;一为中、新生代的盖层结构,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11]
断裂
南北向断裂称姚家峪断裂,南自莱芜市苗山东南一带,向北过樵岭前、姚家峪至周村区的金山,全长60千米,纵贯区境16千米。走向N5°W—N10°E,倾角NW或S。倾角55°—75°以上。由2—3条正断层组成断裂带。破碎带宽100—200米,直断层南小北大,在区境内的垂直断距300米左右,水平断距10千米。北东向断裂有二:一称淄河断裂,南自新汶盆地向北,最终入渤海湾,全长110千米,宽一般400—1000米,出露地表60千米。在区境内一段贯穿博山、源泉诸乡镇,长19千米。由3—5条断裂组成的断裂带,走向35°左右南东倾,倾角一般80°左右,从整体向东盘上升,西盘下降,垂直距离100—400米,属逆断层性质。一称秋谷断裂,西南自乐疃向东北经北神头、秋谷、西河、田庄,终点与淄河断裂相会,全长近30千米。在区境内一段长20千米。此断裂切割了姚家峪断裂,断裂走向N70°E,倾向SE,倾角50°—70°,属正断层性质。东西向断裂亦有二:一称石马断裂,西起石马,北至源泉,与淄河断裂衔接,全长近20千米,属正断层性质。大部分地断被黄土覆盖,局部地段有出露,断层走向EW,倾向S,属正断层。位于山头黑山一带,长约7千米,走向EW,倾向S,倾角70°—80°,上盘为二迭系上统地层,下盘为二迭系下统地层。落差自西向东由数十米增至百余米。北西向断层称福山镇断层,位于福山镇一带,切割秋谷断层,长近10千米,属正断层性质。走向N50°W,倾向西南,倾角70°。上盘为二迭系地层,下盘为中奥陶统地层。落差南部约500米,北部700米。[11]
褶皱
淄博向斜(也称淄博盆地),由于受桃花峪断裂的影响而形成不对称性。在博山呈狭窄状向北开阔的箕形盆地。向斜轴在区境内,走向N20°E。其东翼地层走向NE,倾向西北,倾角8°—13°;西翼地层走向SN—西北,倾向E—东北,倾角18°—40°。西河向斜位于福山—西河一带,西南宽,东北窄。轴向N65°E。向斜核部为石炭系太原组地层;东南翼为石炭系本溪组及奥陶统地层,倾角10°;北西翼以秋谷断层与中奥陶统地层接触,产状略陡,约20度。博山区境内地质构造特点是:断裂发育,褶皱次之,高角度的张力性断裂为主。较大的断裂往往由两条以上相互平行的断裂构成断裂带。南北向断裂及北东东向断裂发育,且控制了大量沉积矿产的展布。[11]
岩浆岩
博山区境内的岩浆岩活动与其他区比较明显微弱,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分两期:一期是元古代桃科期岩浆岩,仅见于乐疃樵岭前村西的老猫头。岩性为蛇纹岩,属古老的浸入岩体,约20亿年左右。岩体呈小岩株,平面椭圆,长轴方向西北,与地层的片理方向一致,变质程度较深,在岩体与混合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了小型蛭石矿。另一期是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主要呈岩墙或岩床产出。岭西桃花峪村一带有十几层1—2米厚的辉绿岩床浸入到寒武系中、下统地层中。石马镇的淄井和北博山镇的沙井一带,在奥陶统石灰岩中浸入了1—2层云斜煌班岩岩床,由于含副矿物磷灰石往往形成一些品位不很高的磷矿床。在煤系地层中(石炭系、二迭系)也有辉绿岩的浸入,有些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有些影响了煤的质量。在蕉庄境内,辉绿岩床顺层浸入到二迭系上统地层内,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走向为N50度E,出露面积0.44平方千米。[11]
地形地貌
博山区总体地势为南高北低,南、东、西三面中低山环绕,中间低山、丘陵、山涧、河谷排列,北面为丘陵河谷地带,地势总变化在130—1100米之间,南部淄河流域与北部孝妇河流域河底高度相差在160—200米之间。[11]
中低山区
博山区南、东、西三面中低山区面积为334.7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49.1%。淄河流域南部地势高起,相对高差500—700米,沟壑纵横,东部地势高峻挺拔;樵岭前至桃园一线西部,地形相对高差550米左右,沟谷幽深,山势峥嵘,随处可见。[11]
中部低山丘陵区
包括淄河流域中北部和孝妇河流域的南部,面积297.55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43.6%。孝妇河与淄河分水岭立于其中,西起羊峪岭,东至671高地,呈弧形东西分布,沟谷切割较深,河谷发育,冲洪积层沿淄河两岸分布。[11]
北部丘陵区
位于城区以北,面积49.75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7.3%。山岭起伏平缓,最高山顶大尖山海拔295.5米。地形最低处孝妇河出界口海拔130米。孝妇河沿岸冲洪积层连续分布。[11]
山脉
博山区境内山岭起伏,层峦叠嶂。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47个,500米以上的山峰81个。山脉属鲁中山系,西连泰山,向东蜿蜒深入益都。较大的属鲁山、原山、岳阳山、鹿角山。[11]
气候特征
博山区大陆度为61.3,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6℃,全年无霜期201天。年平均降水量为719.3毫米,分布不均。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春季空气干燥,降水少,温度回升快,多西南大风,常有干旱、霜冻等灾害发生;夏季高温高湿,降水量集中且多雷雨大风;秋季气温下降,雨量突减,天气晴朗稳定;冬季气候干燥寒冷,雨雪少,多北向大风。四季分布是冬夏长,春秋短。冬季最长,为140天;夏季次之,为100天;春季最短,为60天。[12]
气温
博山区历年平均气温为13.6℃,最高年14.4℃(1998、1999),最低年12.9℃(1986,高低年相差1.5℃)。1月份温度最低,2—7月为升温阶段,4月升温最快,幅度为7.7℃,7月达最高,8—2月为降温阶段,11月降温最快,幅度为7.6℃。气温日变化明显,一般一日中最低温度在日出前(冬季6—7时,夏季5—6时),最高气温在午后(13—15时),年平均日较差为10.0℃,但又随季节不同而变化较大。春、秋季最大,5月为11.3℃;冬季最小,1月为8.7℃。气温的地理分布为北高南低,呈逆向型气候,即气温与海拔高度成反比。据1983年对比观测和计算,北部(海拔200米)和南部(海拔400—600米)气温相差1.5—2.1℃,和南部鲁山(1108.3米)相差5.1℃。[12]
湿度
博山区年平均相对空气湿度为60%,呈半湿润状况。夏季风控制的6—10月份月平均值在60—80%之间;冬季风控制的11至严年5月份在50—60%之间。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受气温日变化影响,在日出前即出现最低气温时相对湿度最大,在午后即出现最高气温时相对湿度最小。蒸发量年平均为1939.7毫米。各季相差大。5—6月超过280毫米,12月、1月、2月都不足80毫米。[12]
蒸发
博山区蒸发量年平均为1939.7毫米。各季相差大。5—6月超过280毫米,12月、1月、2月都不足80毫米。[12]
水文概况
博山区境内的河流主要有淄河和孝妇河,次有青阳河和牛角河。前3条属小青河水系,后1条属黄河水系。[11]
孝妇河
自然灾害
博山区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灾、风灾、暴雨、霜冻、雹灾、虫灾等。
水资源
博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95.2毫米,地下水补给量为1.25亿立方米。地表和地下水合计最大可利用量为1.0655万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85%,全区每人平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6立方米。[13]
植物资源
博山区已查明植物资源555种,其中高等植物有425种,主要有白洋草、黄背草、狗尾草、马齿苋、首蓿、草木樨、两类豆、龙葵、稗子草等。中药材资源达380多种,其中主一要的有根及根茎类的桔梗、丹参、黄芩、半夏等43种,全草类的透骨草、茵陈、甜地丁、蒲公英等31种,子实类的连翘、枣仁、柏子仁、车前子等25种,叶类、皮类、花类20余种。[13]
动物资源
博山区已查明动物资源378种,主要有猕猴、狐狸、狼、獾、野兔等17种。
鸟类主要有长耳鸮、杜鹃、乌鸦、猫头鹰、燕子、喜鹊、啄木鸟、乌雕、大山雀、画眉等46种。
昆虫类251种,哺乳动物47种,软体爬行类7种。
鱼类主要有草鱼、鲢鱼、鲤鱼、虹鳟鱼、甲鱼、白银鱼等10多种。[13]
矿产资源
博山区已发现矿种20余种。按矿产的性质和主要工业用途可分为黑色金属矿产(铁);有色金属矿产(铝、铜);贵金属矿产(金、银);燃料矿产(煤);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耐火粘土、石灰石、白云岩、萤石);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磷、重晶石);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石膏、水泥灰岩、饰面花岗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砖瓦粘土、蛭石、雕刻石料、建筑用砂);地下水资源(地下水,饮用矿泉水)共九大类。
博山区共有八大景区200多个景点,景区面积达71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43%。景区内有4A级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鲁山国家森林公园,有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等景区和景点。博山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有唐代木质建筑颜文姜祠,有南方园林特色的因园等一批名胜古迹。[18][19]
原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淄博市博山孝妇河畔,博山城区西南部,于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总规划面积1702公顷,由望鲁山、禹王山(即原山)、岳阳山及胡山四大山系构成,下设五大景区:凤凰山景区、禹王山景区、望鲁山景区、薛家顶景区和夹谷台景区,海拔最高处800米。[20]
鲁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鲁中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是淄、汶、弥、沂四河的发源地,年平均气温14.℃,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6593个,被评为“中国森林氧吧”。鲁山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有植物种类1300多种,鸟类168种,兽类22种,昆虫561种。[21]
齐长城齐长城的修筑体现了齐国人利用自然地理优势的理念,最早的西段齐长城大约修筑于春秋晚期,很可能是利用古济水堤防再筑墙加固形成,体现了齐人的兵家文化和军事思想。在齐国的防御体系中,齐长城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是由长墙、关城、障堡、烽燧以及长城内外的军事重镇等有机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不仅保卫了齐国的国家安全,还是齐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纽带,塑造了齐国对外开放的传统格局。齐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是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2]
颜文姜祠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位于山头镇北神头村凤凰山东南麓。全祠南北长64米,东西宽61米,建有山门、香亭、正殿、东西两庑、寝殿等计73间,建筑面积1324平方米。山门坐北朝南,面阔3间11米,进深1间6米。歇山顶,单檐琉璃瓦,前后均有斗拱,门上悬“颜文姜祠”匾额,行书阴文,系中国著名书法家舒同1982年秋题写。山门内顶梁有“大清乾隆三十四年岁次乙丑六月吉旦中书科中书蒋今长重建”,“时大清道光八年岁次戊子桂月吉旦重修”和“公元一九八二年九月重修”三道嵌梁,建筑风格庄重朴实。[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