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周遭是层峦叠嶂的群峰,而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南部,接收着数条湍急河流的汇入,其中岷江在宜宾同长江相会,嘉陵江则是在重庆。整个四川从地理上来说是相对封闭的区域。
南北对峙时,四川是偏居东南者的屏障。而据有中原者若想南下,需率先拿下川蜀之地,然后顺江东下,直指荆襄和东南之肥沃宝地,则大业可成。历史上晋灭吴、隋灭陈均循此路。公元280年正月,晋武帝令王濬jùn、唐彬率水师自巴蜀沿江东进,在中原各路晋军配合下,连克丹阳(今秭归东南)、西陵(宜昌)、巴丘(岳阳)和夏口(武昌)。三月中旬,王濬jùn等率绵延百里的方舟进入建业城,吴主孙皓请降,结束了自董卓之乱起延续达90余载的分裂割据局面。由此可知,“东南之重在巴蜀”。顾炎武所著《形势论》亦载:蜀据天下之上流,昔日立国于南者,失蜀后则危殆不久矣。
此相对封闭的盆地地貌,北部有秦岭和大巴山、米仓山双道屏障,东部则凭借巫山和长江天险与荆襄为邻。自关中出发,需先经秦岭古道入汉中,再经金牛道、米仓道等方可入蜀。
米仓道起自汉中南郑,翻越米仓山进入蜀地南江县境,穿南江县百余公里后即可达巴中,军事上有迂回之便。而自汉中入蜀最便捷者当属金牛道,其得名源自一则颇为荒诞的传说,话说战国时秦惠文王馈赠给蜀主可日粪千金的石牛,贪财的蜀主遂令力士披荆斩棘以开路,然等到的却不是可粪金的石牛,而是秦国的精兵强将,后人故将此路称作金牛道。金牛道上矗立着两处不可撼动的关隘——剑门关和葭萌关。
剑门关,广元剑阁县城南十数公里处。所谓“剑”,可理解为壁立千仞的峰峦倚天似剑;所谓“门”,可理解为两侧峭壁相对,其状似门。自剑门关可直达四川腹心成都,故其为川北防御重心。凭借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在冷兵器时期,其不曾被从正面直接攻破过。三国魏灭蜀时,蜀将姜维曾在剑门关外力阻钟会所率魏军主力,要不是邓艾出奇兵绕道阴平,钟会军将踟躇不前,望关兴叹而不得入一步。西晋元康年间(298年)李特率流民入巴蜀时,经剑阁之地,叹息道:刘禅有此地,却面缚于人,岂非庸才耶!后李特之子李雄开创了成汉,但东晋桓温灭成汉时是沿长江逆流而上的,剑门关压根儿没起作用。
川北另有咽喉关隘葭萌关,其位居嘉陵江和白龙江汇合之处,即“踞嘉陵而枕白水,诚天设之雄也”。顺嘉陵江而下,即可达重镇阆中。《三国演义》中猛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之所在。
四川东部防御屏障则以长江为主,而需依仗的最重要关隘当属川东门户奉节kuí夔门。长江三峡中最短、最险者为瞿塘峡,其西起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约8km,而在其西侧入口处两山夹峙,天开一线,即为夔门。号称“西控巴蜀收万壑”、“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
北宋灭后蜀之战,兵发两路,其中东路以刘光义为归州路副都督,率步骑两万自归州(今秭归)朔江而上。964年十二月下旬进入三峡,攻克重兵固守的夔州后沿江而上接连收降万、开、忠、遂等州,直逼成都。次年正月,孟昶chǎng献城投降。自出兵之日起,北宋历时66天就解决了后蜀。而汉光武帝刘秀消灭割据巴蜀的公孙述,重新缔造一统之战则完全是沿长江水路并进而成的。
四川相对封闭的地理特点,使其颇难入中原。巴蜀自夔门东出后仍需面对大别山、桐柏山之阻隔,而自汉中北上翻越巍巍秦岭入关陇后,则另需通过崤函险道方可与中原沟通。故川中势力很难跻身中原群雄逐鹿的行列。但巴蜀外有崇山峻岭为天险,内有肥沃土地以立本,缔造了殷实的“天府”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