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刘润”公号,订阅“刘润”公号,和190万读者一起洞察商业本质)
看一组对话。
产品经理:
这个产品没有市场。
这不符合客户要求。
这个产品没有客户需要的功能。
生产部门:
是你不会跟客户沟通。
是你没有把产品的优点展示给客户。
在一家公司,产品经理是那个喜欢“泼冷水”,不被生产部门“待见”的角色。
今天我们来聊聊。
不被待见的产品经理是个怎样的存在,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了解生产者和用户的关系。
一款产品,站在生产者的角度,通常关注的是工艺、是成本、是付出的心血。
但是,用户呢,他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谁来为他们说话?生产者是很难站在用户角度,否定自己心血的。
但必须这么做。怎么办?
所以,就有了“产品经理制”。
“产品经理制”的本质,是一套权利制衡的组织结构,用理性的需求,制衡感性的“梦想”。
第一个使用“产品经理制”的公司,其实是一家我们非常熟悉的传统快消品公司——宝洁。
1927年,宝洁出现第一名产品经理,如今有近100年的历史了。
“产品经理制”的最伟大之处,就是做了清晰的权力分割。
绝不让生产部门和创始人决定,产品应该做成什么样。
我有一个朋友,在儿童教育领域工作几十年。
他一直有个梦想,通过精心设计的“绘本”帮助3-8岁的孩子培养阅读兴趣。
可是,绘本做出来后,孩子们并不喜欢,家长也不感兴趣。
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件事的本质。
问题的本质是,他的梦想真的是用户的需求吗?
显然不是。
那他为什么如此执着?
因为他的机构里,缺乏一股制衡创始人“梦想”的力量。
这股力量,降落到具体的职位上,就是:产品经理。
所以,产品经理应该是用户在公司的代言人,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提出需求,决定产品应该做成什么样的人。
必要的时候,还要“否定”生产部门的心血。
对生产部门来说,每一颗螺丝,每一行代码,都代表着心血。
让一个没日没夜为产品付出心血的人,来决定产品的形态。
就像让一个怀胎十月的母亲,来评价自己的孩子一样,很难做到理性和公允。
这时候就需要产品经理,来告诉他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可能没那么可爱。
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说,这个产品不行,需要重做。
所以,产品经理也是招人“恨”的。
有一个段子:
某天晚上,程序员在写代码,美工突然跑过来说,“不好了,不好了,产品经理被绑架了,绑匪要10万才肯放人,不然就用汽油烧死他,大家都在募捐呢,咱们要不也捐点?”程序员说:“好!必须的!大伙都捐多少?”
美工说:“这要看你们的交情了。有的捐5升,有的捐10升……”
当产品被生产出来,投入了市场。
这时候就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
对产品经理来说,如何发现问题呢?
最重要的是同理心,需要你关注用户,对用户的痛点感同身受。
比如,用户买了一款相机,他会关注些什么?
可能是外观,颜色好看吗,大小合适吗?
可能会关注功能,需要增加、减少或优化哪些功能?
或者是操作方法,按键设置合理吗,是不是符合使用习惯?
如果只发现了这些需求,还不够。
这些都是基于用户使用产品的体验,那使用后的体验呢?
什么意思?
当一款产品投入市场,被用户购买后,最重要的是发生在付款和使用之后的事情。
比如,用户买了相机之后,促成了哪些变化?
他会向其他人展示些什么?
他的朋友们会有怎样的反馈?
他是不是因此变得更好了?
一款相机功能很强大,但用户买回去几天就不用了。
产品经理需要反思:
是哪里出了问题?
用户为什么不用了?
用户因为购买相机获得了赞美、肯定、欣赏等附加价值吗?
所以,你的产品能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其实是用户体验之后发生的事情驱动的。
这些后续的事情促使用户谈论和推荐产品。
所以,当用户说喜欢你的产品的时候,他们喜欢的可能是使用产品后,变得更好、更厉害的自己。
产品经理没有强大的同理心,就会回到“我要做一款厉害的产品”的思维里,忽略用户表象下的真正需求。
如果这样,那每次的迭代和优化,很可能变成自我感动的徒劳之举,无法触达用户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