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领英宣布战略调整:全新产品及内容服务将不再涵盖用户原创内容的发布与互动功能。领英的“职业社交”在全球市场取得了成功,为何在中国屡屡受挫,到底有何水土不服?当年赤兔的下线是否是对此次调整的预兆?
2005年的天际网开启了国内的职业社交领域,而在那以后的十年,中国都没有一个职业社交平台真正突出重围。 “职场社交”在中国是否成立、是否刚需?职场产品的内容社区应该怎么做?中国职场社交的未来将如何发展?
本期《钛度热评》栏目特邀资深媒体人一起就话题“领英中国关闭互动功能后,谁更有机会成为中国职场社交“头牌”?”进行了讨论,下面是部分观点集锦。
一点财经薄冬梅:
虽然社交无处不在,所有领域的互联网平台都在往社交里钻,但中国真正靠社交成长壮大起来的只有腾讯的QQ、微信以及类似曾经的陌陌、现在的Blued这样适应人性需求的细分平台。
职场领域里用户有互联网社交需求吗?有,要不脉脉不会一直发展不错,但脉脉引发热议很多时候是由于其匿名功能,是因为各互联网大厂们的“瓜”。
领英在中国是一直有些高冷、水土不服的,整个平台气质有点儿像很久之前外企给人的感觉,跟中国当下被互联网主导的氛围格格不入,前者是西装笔挺的职业人,后者是格子衫的码农。
现在互联网发展形势出现了改变,细分行业也发展了起来,比如医疗等。所以在脉脉之外,看好细分领域的职场社交机会。
资深媒体人浅夏:
我不看好职场社交。很大原因是中国的职场和生活分得比较开,互联网公司还好,尤其国企更严重。
我听说过一个国企员工,工作好几年,竟然没有领导的微信,而且同事们都没有。所以说职场社交单纯性差一些,更多的人职场社交是为了积累人脉,有很强的目的性。
如果非要说可能跑出来的职场社交产品,我觉得BOSS直聘和脉脉都有可能。BOSS直聘通过找工作,可能没能入职但和对方成为朋友,脉脉有可能是职场人士通过相互吐槽认识。
虎视财经创始人梁五七:
领英放弃内容和互动,也是一个被迫的选择,过去几年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打着社交的旗号做产品,到头来发现无论如何做,都绕不开现有的基础社交模式:微信。比如滴滴的顺风车,也是以社交为基础进行的,到最后也是草草收尾。互联网企业未来还是要看重主业的发展,并且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获客和盈利模式,而不是照猫画虎去借鉴别的成功企业。
蓝媒汇联创兼运营总监岳轻:
事实上基本所有的国外APP在国内都水土不服。这牵扯到文化差异、使用习惯、设计审美等一系列问题。等勉强适应了这一系列问题之后,还要面临国内微信的降维碾压。
职业社交更是如此,在不适应水土的情况下,还要硬撼脉脉、智联、BOSS招聘、微信等一系列细分与综合类的软件,实在难有作为。再加上国人对“职场社交”先天带有窥私欲和八卦欲,导致原本应该严肃的内容变得相对轻佻,这种轻佻又有极强的同化能力,使得整个职场社交软件的生态无法成型,难以制造出现象级APP。
职场社交有没有未来?有,但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是:1.通过某一种逻辑构建出强需求,解决“万物归于微信”的怪圈,抵消用户弃用微信所带来的沉没成本。2.在局域类与综合类达成平衡,兼顾中国人的使用习惯与文化背景。3.从年轻用户开始,探寻新一种模式,直接对原有的固化型社交体系进行颠覆,才有一线生机。
互联网趋势观察家、新媒体联盟创始人袁国宝:
领英作为一个链接世界企业的平台,为中国求职者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这肯定是受到求职者欢迎的。但是中国对互联网的管理很严格,领英在运营的同时还要符合中国互联网管理条例的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领英的发展空间肯定会受限。
职场社交在中国是否成立?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职场社交能为职场人带来更多的机会和人脉,这正是职场人所需要的。像是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必定会需要将自己的职业形象展现出来,让各个公司人看到自己,进而带来职业机会,这就是一种职业社交。而类似的社交软件,比如“Boss直聘”在国内已经被很多人认可了。
但是现在也有很尴尬的一点就是,微信已经成了大家社交的主要应用软件,日常社交和职场社交都能在微信里解决,这就限制了其他职场社交软件的发展空间。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
从多年使用经验来讲,领英在中国的发展有些水土不服,上面的公司也以外企居多,体验感不是很好。
究其根源还是领英虽然进入中国,但是其本身的模式依然不够中国化,虽然也做了一些中国化的尝试,比如说做了赤兔,但是很快也就无疾而终。
最核心的根源还是在当前互联网市场上同质化产品众多的时候,领英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其实社交这个需求不是伪需求,市场上有很多类似的产品,比如说脉脉,比如说Soul,社交都很有大家的需要,但是领英没能在这个市场上做好。
以至于领英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这次的撤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IT知识局主理人焦云鹏:
领英面向的是全球范围的职场社交,文化氛围、数据安全、运营模式、语言门槛、企业营收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其在国内发展的阻碍因素,这同样适用于包括职场社交平台在内的大多数国外互联网平台产品。 再说职场社交,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家普遍以为职场社交的目的就是跳槽、招聘以及销售拓客,类似这样的一次性目的非常强烈,这也是国内这些职场社交平台留给大家的印象,由此带来的便是较弱的平台粘性。所以国内职场社交市场要想壮大,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深入挖掘职场社交平台能提供给用户的长期价值;此外,现在已有的职场社交平台,大多数还是基于陌生职场社交的弱关系链,引入熟人关系增加粘性也是这些平台需要考虑的。当前除了脉脉以外,智联招聘的“职Q”、Boss直聘的“有了”等,也都在拓展职场社交相关领域,但能否做得好,还是要靠市场来检验。
大力财经创始人魏力:
职场社交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伪概念。微软收购之后,没有本地化人才的改造和运营,走向关闭死亡是必经之路。
资深媒体人刘天妍:
领英的全球化定位注定它在各个国家地区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所以国内赤兔的出现,虽是给团队努力的方向,但从今往后看,领英宣布关闭职场社交功能,对于赤兔团队来说更像是鼓励创新,日活80w ,对于流量用户至上的国内环境,显然不容乐观。再者职场社交,除了招聘和分享经验外,还有是人脉的搭建,普遍的职场产品社交属性较弱,发声也属于匿名,管控严格,平台方也承担了信息安全的压力。未来职场社交产品肯定是要解决这些痛点,至少要弱化“微信社交终点”的魔咒,提高用户的留存率,而不是仅沦为金九银十求职季的工具。
电商钩沉主理人井寻:
先说内容,如果有关注领英以职场内容为主导的公众号我们不难发现,它并非以职场硬技能为导向,更多是职场经验、个人成长为模版的半鸡汤,除部分真高管、精英外,大部分为征稿,内容本质不具备价值。即使是高管与精英,大多也是外企背景,职场环境与职业发展规划与国内正常环境截然不同,并不对普通人有参考性。
这样的前提下,领英无法以内容驱动走向职场社交,究其原因,是其内容叙述逻辑并没有很好的本土化,不中不洋,或者说仅能服务外企职工小范围人群导致他的战略并不成功。赤兔的下线便是佐证。
职场社交在中国绝对能做,尤其是声量最大互联网企业,更是如此。各大厂的内网就是极好的案例。半熟人社交的逻辑、工作人脉资源的积累、职业技能的增长交流,应该是驱动职场社交的三驾马车,在此基础上,工作实名、昵称不实名或许是一个极好的交流模式(比如花名等),这应该是能够脱离社交风险,实现内容社区UGC发展的核心,也是脉脉内容壮大的抓手。
中国职场社交的未来,应该是去硬招聘化、半实名制(工作实名、昵称不实名)、助力个人IP包装三个方向。
《钛度热评》是由钛媒体推出的热点事件观察栏目,主要邀请对不同行业发展、不同商业模式有着独到见解、深度观察的媒体人和行业从业者,通过多角度解读全面展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如果你关心最新趋势、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想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交流观点,欢迎添加《钛度热评》社群小助手*taiduzhushou,加入《钛度热评》社群,跟我们一起打造一个思考者的社群,让有价值的思考被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