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粉丝:
很多人都喜欢看国家地理杂志吧。
北京164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地形地貌是什么样的?水域分布如何?这些信息,您是不是也很想知道?
今天,《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发布,历时3年,1000多名普查人员辛勤工作的结晶,给出了上面这些问题的精准答案,汇成了北京理国情信息“一张图”。
1
什么是地理国情普查?
地理国情普查,听到这个名字,您可能会觉得挺陌生,先给大家科普一下。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其中人文地理要素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科技教育等,比如城市、道路、居住小区,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地理要素。
地理国情则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地理区域特征、地形地貌特征、道路交通网络、江河湖泊分布、环境与生态状况等。
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也是综合掌握国情国力和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的重要基础。
正因为如此,2013年2月,国务院下发通知,决定用3年时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北京这次也是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进行第一次地理国情信息普查。
2
地理国情怎么普查?
这次普查历时3年,投入1000多名普查人员,天空中有卫星、飞机的遥感影像,地面上普查人员根据这些影像实地去勘测核准,可谓是“空天地”一体,弄清了北京1.64万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可能您会说了,听过好多普查,比如农业普查、森林普查、人口普查,这个国情地理普查和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专家介绍说,这次普查是建国以来对全国地理国情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普查,与其他相关行业的调查或普查相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至于具体的不同,一方面是采集精度不同。比如此次普查采集水田、果园时,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400平方米,而在土地调查中水田的最小上图面积为600平方米。
第二是采集的原则不同。这次地理国情普查采用的是“所见即所得”标准,即地表覆盖现状是什么,就真实的采集成什么,表达成什么。比如说土地调查中,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用地是按照建设用地归类的,但在地理国情普查中面积大于100平方米的就按照绿化林地、绿化草地采集。
三是普查时点不同。这次普查以2015年6月30日为统一时点,这个时间相对于全年来说,是地表生物最丰富的时候,最能反映地物的真实状态。今后每年的地理国情监测的时点也是6月30日。
3
普查有什么用?
如此精确、详细的普查,结果可以有什么用处?
专家说,这是提升政府科学规划、决策的重要依据。
“就拿北京当前的重点——疏解非首都功能、生态文明建设、治理“大城市病”来说,这些都离不开对北京自然和社会经济现状的掌握。先摸清了情况,规划、决策才能更准确有效。”专家说,同样,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也离不开这些详尽的信息。
据了解,北京市已经决定,要将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成果作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底图,形成全市基础空间信息“一张图”。今后其他的普查应该在这张图上进行叠加、更新,不能推倒重来,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4
详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国情地理普查公报中有哪些有意思的信息。
这张是北京国情地理信息的总图,这张图显示,植被覆盖、裸露地、水域等自然地理要素的95.51%分布在中心城之外,只有不到5%分布在中心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