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城素有保护河水清洁的优良传统,一是每天日出之前以及日落之后,严禁在古城河水里洗任何东西,因为这个时间段是居民在河里挑饮用水的时间,每天清晨或者晚上睡觉前,大部分古城的居民都要来河边挑水作为家中的饮用水,这个时候的河水十分干净,完全可饮用,古城居民将其称之为“挑大河水”“喝大河水”,代代沿袭。二是每天上午十点到十二点左右、下午四点到黄昏前,是古城居民在河里洗菜等食品的时间。三是每天的中午十二点至下午四点为洗涤衣物的时间,但在河边洗衣服时不能把脏水直接排入河内,而是要把衣物先放在盆子里洗一洗,将头道脏水倒在河边的空地之后,才把衣物拿到河水里漂洗。此外,古城内三眼井的使用,同样有一套约定的习俗,三眼顺着泉水源头依次分为饮水专用井、洗菜等的专用井、洗衣物等的专用井,不得混用。古城内河道、水井的保护与使用方法,古城居民从小便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自觉遵守,防止水资源受到人为的污染,始终保持古城河水的清洁。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城社会仍坚守着对古城河道水井的保护使用传统,大部分古城居民每天饮用的仍然是附近河道里的河水,这一习惯一直到古城内引来自来水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
狮子山,因山体宛如一头睡卧的狮子而得名,古城的建筑群就依山随势环绕在狮子山脚下。狮子山在明清木土司时期即为木府的后花园。狮子山的山顶有一座万古楼,是位于丽江古城狮子山上的制高点。登上万古楼,便可北眺神奇美丽的玉龙雪山,东观小桥流水人家的丽江古城,西瞰多姿多彩的丽江新城,南望如诗如画的田园村落。南面远处还有像支巨笔的“文笔峰”,旁边又有可放“文笔”的笔架山,山脚恰好有一个醮墨的“文笔海”,与形似砚台的大研古城,一同书写丽江的大好风光。绕过平台,顺石阶而下可以直接到达木府,顺石阶而上则能去万古楼。
走进古城,首先看到的是两座水车,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核心区域,也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朝时期木氏土司按其印玺的形状而建成的。这里有许多小吃摊位、商店以及酒吧,是休闲购物和品尝当地美食的热门去处。四方街短短窄窄的街道两侧有数十家小餐馆,每家餐馆都有云南特有的米线,且种类繁多,因此这条街也叫“丽江米线街”。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黑龙潭,位于云南省丽江的黑龙潭又名玉泉公园,位于城北象山脚下,海拔2500米,从丽江古城四方街沿经纬纵横的玉河溯流而上,约行一公里有一处晶莹清澈的泉潭,即为中外闻名的黑龙潭。从古城北门入口大水车沿着河水逆水而行,步行 10 分钟就能够到达。
(黑龙潭,图片来源于网络)
七一街有各种丽江特色以及我国其他地方的小吃。上有一座城门,叫做官门口,在古代这座城门是丽江古城里穷人和富贵人家的分界线,住在里面的都是达官贵人,外面的则都是普通百姓。以前官门口下面的路也很有特色,一共有三条竖着的石板路,两侧是百姓走的路,而中间的是做官的人走的路。当然到了今天,这些功能早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汉唐以来,来自大西北的古羌人部族沿着横断山脉南下,逐渐进入丽江并与当地土著融合,丽江逐渐发展成为纳西族聚居的中心区域。在晚唐时期,纳西族就创造了神奇古老的东巴文化,并用它编写成各类典籍,称为“东巴经”,至今仍有数万册留传于国内外。宋朝时期,为大理善巨郡地,并开始建城,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土司先祖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到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邑,因木氏先祖属于古代纳西族束、叶、梅、禾四大支系的’叶”一文,所以将新城取名为“大叶场”。
大约从宋朝开始,茶成了藏族生活的必需品,由于藏区不产茶叶,而川、滇产茶,常年的茶叶贩运就成了川、滇、藏之间重要的贸易活动。茶马古道是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际商贸通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丽江处于滇、藏、川三省区交界之地。南方来的马帮不适应西北的干燥寒冷和高海拔,在此却步;西北来的马帮不适应南方的高温多雨,也在这里停留了下来。然后,南来北往的货品在此中转,转由丽江的马帮运输进藏或南下。因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丽江古城成为了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南来北往的货品在丽江古城集散,而生活在这里的纳西族,在茶马古道伊始、发展、衰落,整个过程中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丽江马帮声势浩大,坊间有传,尾骡还在黄山镇,头马已经到了四方街。意思是最后一匹驮马还在玉龙县的黄山镇,马帮头骡已经到了三公里之外的古城四方街。宋元以降,丽江古城成为了茶马古道的重镇与商品集散地,纳西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度成为滇川藏交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为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推动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