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咨询是心理咨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如何做好青少年咨询,首先咨询师需要了解青少年孩子成长的阶段特点。
了解青少年成长的阶段特点
孩子成长的过程分为不同阶段,最初是婴儿期,孩子没办法跟人进行主动交流,这时的咨询是保护、喂养以及情感关注;
3岁到6岁的孩子是学龄前期,主要是依恋问题,涉及父母情感投入及孩子希望得到父母关注的相互作用,即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对孩子和家长都非常重要,不能处理好学龄前期孩子的依恋问题,孩子的行为、情绪、人际关系以及以后的学习成绩都会受到影响;
6岁到12岁的孩子是学龄期,行为越来越社会化,这时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业和心理进一步成长。
12岁到18岁时青少年阶段,孩子要成长,父母也要成长,父母的成长要适合孩子的成长,类似拉锯的动作一样,一边用力,一边要协助,是一来一往,一进一退,一合一歇的过程。从少年成长为成人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长不能成长,那么这个孩子在人格、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上就会有很大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家庭成员作出改变。
识别青少年异常行为
做青少年咨询,需要考虑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气质特质、与人交往模式和高级情感活动发展等,有的孩子6岁了还不敢自己睡觉,晚上不敢一个人待着,不敢一个人上厕所等,这些问题都是个体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没有完全正常发展的表现。社会因素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很多孩子出现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以及严重的强迫障碍,跟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给他的要求以及老师给他的压力有很大关系,属于社会现象。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语言需要发展、情绪需要丰富、行为需要完善,如此才能慢慢走向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在什么年龄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认识一个儿童的问题,首先要借助儿童发展的知识,查看儿童的正常发展水平,同时还要识别异常行为。
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看到小朋友的橡皮特别漂亮,自己却没有,于是把它放在口袋里拿回家,这是正常的,因为这时孩子的意识还没有分化,不清楚所有权,不知道橡皮是你的还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把别人的东西放在口袋里是否合适;如果是6岁的孩子,意识已经分化,他知道橡皮的所有权,清楚自己是否可以拿回家。由此可见,3岁孩子跟6岁孩子的行为判断标准完全不一样,我们不能认为3岁孩子把橡皮拿回家的行为是偷窃,因为不同年龄阶段行为发展的意义不同。
因此,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正常,需要依赖发展心理学的标准。
例如,4岁的孩子人来疯,家里来了客人很开心,喜欢表现自己,说话、唱歌等,这是正常表现;到了6岁,孩子会有害羞感,不会表达自己,更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勉强表达,这导致孩子不主动迎接客人或见面打招呼,而是躲在房间里,对6岁的孩子来说,也是正常表现。
还有一些情况可判断行为的正常和异常。比如,孩子发脾气、小动作多、话多、玩网游和手游等,这些行为常被认为是异常,但这真的是所谓的问题、障碍和疾病吗?未必是这样。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玩手机,查看信息、聊天、发消息等,无论是坐公交还是走路,甚至开会间隙都在玩,这跟青少年玩手机和电脑没有区别,只要不影响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这样的行为就是正常的。我们通常会把孩子的问题看得比较严重,认为这是网络成瘾,其实这只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我们要从正常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
了解青少年孩子的流行文化
儿童青少年的咨询和成人咨询的方式不同,咨询师需要了解一些所有孩子都具备的一些特征,比如活泼好动,有自己的想法,亚文化的文化圈等。有一段时间孩子经常会说“郁闷”“无奈”等,这不是表达情绪的常规词语,所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亚文化内容,同时学习跟孩子在一定层面上进行认同。没有认同,孩子就不会接近你,咨询关系就建立不起来,因为孩子看到你跟他妈妈一个年纪,就会认为他的观点跟你说不通,就会拒绝沟通。
保密原则也适合于青少年
咨询师要注意心理咨询的原则也适合青少年咨询,比如保密原则,孩子不想让父母知道的事情,就不能告诉父母,不能咨询师把孩子的秘密说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发掘孩子的潜力,知道怎样能帮助到孩子,理解孩子心理活动的内容。虽然我们可以利用父母作为资源,但不要过分利用,现在很多家庭过度关注孩子,给孩子很大的帮助,但这样的关系最后带来的不是帮助,而是削弱孩子的能力。所以,强化父母能力这一点要有度,有时候需要父母帮助,有时候需要父母撤退让孩子自己成长,这是心理咨询中度和资源的问题。
如何争取父母的支持
对儿童青少年的问题,除咨询外,还需要给家长做心理教育,这很重要,因为现在很多家长对儿童心理和育儿知识都比较欠缺。
在咨询中,邀请父母和青少年一起咨询是可行的,但是千万要注意,不应该把孩子的问题归罪为父母。孩子和家庭密切相关,孩子的成长来自于家庭的努力,当咨询师邀请父母进行咨询的时候可以这样说:“你们把孩子培养的这么大,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承受了很多辛苦。孩子出现问题,你们是最难过的人,如果你们来跟咨询师一起工作,对孩子的帮助将是最大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讲,你们是最重要的人。”这种说法,是问题解决取向的角度,它主张不追究责任,而是关注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资源。
当我们说:“因为你们父母没做好,所以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就等于被放在审判台上。一个人被审判和批评的时候,内心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解释,而不是发生改变。当一个人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他其实是在巩固自己的信念,远离改变的发生。当我把焦点放在“怎样帮助孩子”“谁对孩子最有帮助”的时候,焦点就会转移到如何促进改变的发生。
咨询师一定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尤其是在青少年咨询中,不能很容易的站在孩子一边反对父母,看到家庭中父母压迫孩子,过度严格要求孩子甚至暴力对待孩子,于是就想替孩子打抱不平,当在咨询中不中立的时候,咨询就很难展开,也很难争取到家庭成员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