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根本价值,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4-07-19 20:28:22

中华民族历史上常被称为礼仪之邦,又因之而谓文明之邦。

礼,既是华夏文明的产物,又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礼之德性、准则,贯穿于人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和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之中。礼者,既是理义之节文,又是人事之仪则。

人有礼,则文质彬彬;人无礼,则粗鄙不堪。

礼之有无,不仅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而且君子与小人的人格差别,还是能否成为圣贤的关键价值操守。

今天,我们就围绕《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的主张,来揭示礼之为用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宗旨。

这一价值论说,出自《论语·学而》,原为孔子弟子有子的言说。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主要解答的问题有:

礼的本质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言礼之用要以和为贵?

为什么说“知和而和”,也要以礼节之?

我们为人和做人,为什么要重视礼节?人有礼节意味着什么?

礼之用,之所以要以和为贵,便缘于要坚守和谐、和睦和和平的价值宗旨和道德原则。

在“礼”与“和”的关系处理上,“礼”之用,当以“和”为价值旨归;“和”之成,非礼则无由达致。

礼的价值内涵是:以义为本质,以裁分为宜,以差别为序,以等级、序次和别分为要。

当然,它又必须以和为贵,体现了仁之和谐、和睦和和平的价值宗旨。

从社会管理上言,礼在维护社会和人伦秩序,而社会和人伦秩序的目的就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和天下和平的价值目标。

文明的根本价值,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1)

礼之文化:礼之为用,以和为贵。

“和为贵”之“贵”,为主要、关键的意思。礼之用以“和”为“贵”,无疑是说要以“和”为价值宗旨、目标,达致仁德之和的价值体验。

仁为礼之价值内核,礼是仁之德行载体。仁者必和,此可由“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上推断,礼者必以和为贵。

礼之为用,固是以别宜、秩序为用,然别分、秩序之功用乃旨在达致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和天下和平的价值目标。

礼之和,有凝聚、协和而团结之功用,必然减少内耗和相互损害。

礼之用,若不以“和”为价值宗旨,就会造成离析、分裂之患。

在社会交际上,等级森严,分别固化,制度严苛,形式僵化,必然违背人情,而会丧失礼之功用的本质。

在明代儒家学者刘宗周看来:

“‘礼之用,和为贵’,而以节为体,体阴而用阳也。又曰:‘忠信,礼之本也。’”(《刘宗周全集·学言中》)

忠信、诚敬,是礼之本体;和,是礼之用的本体。性情中节为和,社会有序则和,天下有秩则和。

从礼之产生上说,无分而争,止争制分则礼生。制分以止争,乃是礼的功用本质。

礼之为用,别分止争,各得其所,达致分享、双赢和共赢,就在于和。

在人生行礼上,之所以贵“和”,乃缘于坚守礼之用的价值宗旨和根本旨趣。反之,若无“和”则礼胜而乖戾,便会脱离礼之用的本来初衷、价值本旨。

礼之用的本来初衷、价值本旨,实是以裁分、等差之秩序达致“和”的价值目标。

人未有礼之先,则行为无所措,礼因之以生;既有礼之后,则人心固有节文,行有规矩。

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看来:

“和,性情之德也。礼,天下之达道也。唯和乃中节而礼以达,斯和体而礼用。”(《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学而篇》)

和者,是情之不戾于节。由心有和,可使喜、怒、哀、乐之中节,则礼于是起。

在礼之用上,循礼义之理而性情中节为和,心和则人伦和,家庭和,社会和。非礼无以为和,唯和而礼以达。

“敬者人事也,和者天德也。繇人事以达天德,则敬以为礼之本,而因以得和。和者德之情,乐者情之用也。”(同上)

敬为人事,体现为礼之德行;和为道德,体现为和谐、和顺。礼以敬为本,心敬则气和,进而人伦和、社会和。

礼者,原为中天下之节,有节之秩序则必有和。

礼之用于天下,使人繇之而人皆安之。既和于人心,又和于人伦关系;既和于国家,又和于天下。

从人生交际上的礼尚往来上言,有往而无来,有来而无往,将违背礼的本旨“和”的价值。仁爱为“和”,而礼以行仁,故“和”为礼用之贵。

文明的根本价值,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2)

礼之文化:小大由之,道斯为美。

“先王之道”,之所以“为美”,乃缘于贯彻了“礼之用,和为贵”的原则,达致了“美”的效用价值。既有此“美”,故能“小大由之”。

以和用礼,而礼必行,道斯美,小大者各得其所。

在礼之效用上,正因其“小大由之”,亦即是大事、小事皆由以饰,由以行,由以成,方可从事实上证验其礼用之道的为美。

礼用之中虽有和,然待人之和而后美。

人生的礼之用,呈现为文理之殊,有分,有时,有情,有势,有大有小。

在人之用礼上,若循其分,因其时,称其情,顺其势,而又酌乎大小多寡繁简之数以行之,则于礼之备无难,更可欢欣顺畅以为行。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修身》)

礼之用上的“小大由之”,揭示了礼于人生的无所不备。

从治心养性、饮食起居,到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无不有礼。

可见,人无礼则不和,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之用,有以大为贵者,如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等。有以小为贵者,如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礼之用上,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于和。

“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也,有经而等也,有顺而讨也,有摭而播也,有推而进也,有放而文也,有放而不致也,有顺而摭也。”(《礼记·礼器》)

正如一个人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一样,一个人立身为人不由礼则不立,不由礼则无以处事,无以济世经邦。

礼之用分殊,然是“小大由之”,无不皆然。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上》)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国有礼则治,无礼则乱。

对于人生来说,察物不由礼,则弗得明;作事不以礼,弗得敬;出言不以礼,弗得信。

富贵之人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之人好礼,则志不慑。

“小大由之”的成功实践,亦即是礼之为用的无不和谐、和睦和和平,足以证明先王之道为美,也间接证明了“礼之用,和为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生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

“礼之行于天下而使人繇之以应夫事者,唯和顺于夫人之心而无所矫强之为贵;唯其然,斯先王之以礼为小大共繇之道者,以纯粹而无滞也。”(《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学而篇》)

“小大由之”,证明了礼之用的动机纯粹,效用无滞。和顺人心,人们乐为,通行无碍,自有家和万事兴、国和天下平的效验。

文明的根本价值,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3)

礼之文化:以礼节之,方成真和。

礼为节文、仪则,功用在于秩序;和为乐同、协和,功用在于和谐。

对于人生来说,虽知“和”为礼用之贵,然若只强求其和而不以礼节之,则必不得其和。

人类之初,群居之始,本来自然有“和”。私有观念膨胀,损人利己,则失“和”。失“和”则以礼制分,建立秩序以复其和,则和谐、和睦和和平方有保障。

礼之用,作为文明的标志,内在的修为是修忠信而敬,外在的修为是节制、规范言行,旨在营造内心性情之和,进而维护人际和谐,调和利益关系,维系社会和睦,保证国家和平。

在宋代儒家学者胡宏看来:

“礼用,‘和为贵’,‘不以礼节之’,则不和,故‘亦不可行也’。”(《胡宏集·论语指南》302)

礼之所以有所不行,乃缘于虽知和而强人之和,而不以礼节之,则必不能和,必不是可行之道。

“和”之失,缘自丢失了礼之秩序。有秩序之和,方为持久之和,中正之和。

人生真求于“和”,就当以礼节之,亦即是在止争序分、各当其宜上达成其和。

人生达“和”之道,莫过于以礼节之,秩其序。以礼节为和,方是各得其所之和。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从心性之和的达成上言,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为和,而中节就要求由礼以行,各有其节饰。

德行,必由礼。厚其德者,是礼之积;大其德者,是礼之广;高其德者,是礼之隆;明其德者,是礼之尽。

从饰行之和的达致上言,非礼勿为则近于仁义,动容周旋中礼则为盛德之至,无礼则不足以维护人际和谐。

人们礼尚往来,互敬互爱,则其乐融融。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荀子·王霸》)

从治国之和的实现上言,国无礼则不正。礼义廉耻不设,万民莫不相侵暴虐。

从政治上言,以礼教化,则心有节制,而无妄念;以礼正行,则人有所措,而无妄行。

在礼之用上,若是“唯以和贵”,强制性地以礼为程限,令人畏葸,自役而役人,则必见礼之不足贵,而人不能乐行。

人必于礼得和,而舍礼无和;行为必不过礼节,方为顺道之和。

“知和而和者,知礼之用。和而转导于和,和胜则流,不以礼节之,则礼亡矣。”(《刘宗周全集·论语学案·学而第一》)

礼之用,本以节人情之流,主于严敬。若稍以人情为迁就,和胜则流荡有弊。

人之性情,若不以礼节之,则虽和而礼亡。

“礼之和处,只在度数节目之间看。若大纲所在,丝毫不得放过。若就在节中看出和亦有是,如‘父坐子立’是礼。然行礼之际,使人子终日站立亦不得,自然有变通,这是和。”

礼有大纲而不可易者,无非是忠信诚敬之性,中和之效用,又有变通之和,合情合理,而不过分严苛。

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看来:

“盖礼之有节,所以养人心之和,而使无一往而尽之忧,则唯其节也,是以和也。”(《四书训义·论语·学而》)

礼节之制,旨在养人心之和。心中节而得宜,方能和。

不善用礼者,违人心之和,不免以行其非礼之礼。

高明之士,因为过激,而不免为叛道之为。

“先王知和而全其和,彼乃知和而究以失其和,则较之拘于礼文而不知者,其失更甚。”

在礼之用上,知和而以礼节之,故能成全其和。相较于拘于礼文而不知和者,知和而失礼,过失更甚。

“礼之用,和为贵”的主张,在郑重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生道理:

真正的和谐、和睦和和平,乃建立在合理的秩序、等次基础之上。合理的秩序、等次,又体现着公正的利益关系。

为人重视礼节、礼貌,既是自身有修养和品味的体现,又是待人交往的友善之道。

人生致于“和”,莫若修于礼。礼尚往来,文明交往,必然“和”。

做人上,讲究礼节和礼貌,神态温和,容貌恭逊,言语忠信,做事敬慎,见得思义,便能在克己而敬人的言行举止中,达致双方的和睦相处,和谐共享,和平共存。

《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在塑造中国人文价值和人道精神上具有深刻而隽永的影响。现今,我们很多道德伦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蕴,都与之有着基因传承的关系。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意义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做一名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