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正式发布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通知以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住建部等三部委的名义下发,此前《总体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总体方案》提出,成都将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到202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是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和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实践,有利于在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实践、城市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方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等方面,积累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
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
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市已成为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主要载体。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发展将更多体现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导向,生产生活方式将加快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并强调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在2018年考察调研成都时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2020年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为成都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成都要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化城市试点示范。
《总体方案》提出,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着眼构建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公园体系、生态系统、环境品质、风貌形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成都生态本底良好。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千年传承的山水林田是建设公园城市的优良本底基础。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山地与四川盆地的接合部,能够在市区遥望大雪山,岷江及沱江干流穿越市域,生物资源多样丰富,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40.3%。
2021年12月17日,成都环城生态公园跨成昆铁路桥完成转体,这标志着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全环78座桥梁全部贯通,也意味着全长100公里的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全环贯通。该工程历时4年,位于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跨经12个区,串联起133平方公里生态公园、20平方公里生态水系、24平方公里城市森林、100平方公里生态景观农业区,实现了公园城市绿脉的全面闭合。
《总体方案》提出,依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水”生态骨架,推动龙泉山东翼加快发展,完善“一山连两翼”空间总体布局,使城市成为“大公园”。建立蓝绿交织公园体系,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依托岷江、沱江建设城市生态蓝网系统。
建设生态本底的同时,如何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则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面临的重大课题。《总体方案》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这些内容包括: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形成目录清单。构建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建立反映保护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生态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开发、环境敏感型产业,探索用能权、用水权等权益交易机制。
《总体方案》还明确提出,依托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研究设立西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
培育增强公园城市的“神”
除了塑造公园城市的“形”,还要增强公园城市的“神”。《总体方案》提出,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
3月14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19.2万人,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点,也即2020年11月1日零时,增加了25.42万人。与2020年末相比,增加了24.5万人,增长1.17%。成都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达到25.31%,比2020年末提高了0.29个百分点。2021年末,成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9.48%,比2020年末提高了0.71个百分点。
超过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如何治理是公园城市建设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大课题。
3月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我国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已达9亿多人,今后还将逐年增加。城市建设既要重视“面子”,更要注重“里子”,要努力为城市居民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努力提供更多普惠便捷的公共服务,增加教育医疗、托育养老、家政服务、体育健身、公共文化等服务供给,加快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胡祖才在会上表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总体方案》提出,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推动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为人民群众打造更为便捷、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的生活家园。
这其中包括增强养老托育服务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扩大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供给。提供优质医疗教育服务,加强公立医院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打造功能完善、业态齐全、居商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在营造宜业优良环境上面,将围绕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壮大优势产业、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相统一,使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总体方案》提出,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发展彰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引导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推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人才集聚高地,营造开放包容、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同时,开展宜业环境优化行动,在绿色生产、优势产业、科技创新、技能提升、消费业态、金融服务、法治保障、双向开放等方面实施一批工程项目。
在健全现代治理体系方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为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提供保障。
《总体方案》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下沉。构筑智慧化治理新图景,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建立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机制,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建立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加强片区综合开发。同时,开展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在内涝治理、燃气管道改造、应急能力建设、智慧化治理、土地利用、投融资创新等方面实施一批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