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经济效益不好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都开始裁员。裁员的首要部门就是对准市场部,因为觉得市场部是花钱的部门。
最近,蕉下组织架构的调整也引发了不少企业的关注,定位“轻量化户外”品牌的蕉下已将品牌部门裁撤,其中公关部员工也涉及离职,市场部并入销售部。
图片来源:蕉下线下门店
蕉下成立于2013年,最初以防晒伞切入市场,陆续打造出小黑伞、胶囊伞等爆款,之后又不断扩张产品品类,推出防晒服、面罩、袖套等防晒产品,覆盖女性、儿童、男性全人群。成立11年,蕉下便成功甩开天堂伞等老玩家,成为国内第一大防晒品牌。
为什么会撤掉品牌部,并且对市场部进行合并?外界人士有诸多猜测,不少老板也开始对自家公司的市场部虎视眈眈,思考是否也需要调整。
虽然蕉下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但我们不能否认蕉下这一品牌在这几年的品牌知名度还是相当不错的!一个品牌打出去,让大多数人所熟知,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一定要记住商业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来获取自己的利益。
做品牌和卖产品是两码事儿,阿基米德曾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而产品就像是那个支点,而品牌呢,就像是撬动地球的长杠杆。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只有支点也不行,只有杠杆也不行。
在外界看来,蕉下的防晒效果,普通的伞也能做到,而蕉下却卖出了贵几倍的价格。虽然蕉下一直在向外传播有自己的科技。
比如防暴晒系列将黑胶升级为沙态黑胶应用到防晒衣上,可以做到真正的UPF值1000 ,头面肩部分的UPF值甚至做到了2000 ,可以满足沙漠、高原热带等极端环境下的防暴晒需求。轻薄收纳系列整衣重量仅145g,可以揣进口袋。
所谓黑科技,一直是蕉下认为其能与其他品牌拉开价格的核心竞争力。但对于各种科技噱头,许多消费者并不买账,蕉下也被媒体频繁质疑“智商税”,价格虚高“收割中产”。
用户的理性消费,大手大脚的消费方式慢慢地被抛弃。这让电商平台上一批一批没有品牌但价格便宜的“白牌”防晒衣,对品牌们形成一定平替效应,同时也收获了不少价格敏感消费者的认同!
近几年,“爆品策略”这套打法已经被很多新消费品牌玩透了,而消费者也越来越不买账!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如果在产品上并没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只是在利用科技作为讲故事的筹码,消费者从情感上会更容易排斥这种过度营销行为。
品牌唯有足够专注在产品和消费者本身的需求,给消费者好的产品和好的价格,才能更长久。
品牌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不是单纯的营销层面,说实话在营销推广层面,蕉下的声量还是挺大的!
重营销、轻研发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会导致品牌创新不足,难以跟其他白牌拉开差距,竞争力减弱。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其实企业也可以参考,自己是否也踩过:
一、采用“OEM”模式(代工模式)
采用“OEM”模式,通常就是我们讲的贴牌。企业不自主生产,而讲将全部的生产环节交给制造商们,委托代工厂按照自己的设计与指示生产产品。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大大减少公司的成本,节省时间,产品可以快速送往渠道售卖。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就是质检品控的难度增加,产品质量无法保障。很多OEM代工厂都会生产超过订单数量的产品,而这些“尾单”则有流入市场的可能,就会让产品被复制与代替的风险大大增加。
二、在研发和需求上无法达到一致
蕉下的大部分专利其实都是外观专利,含金量不高。许多防晒领域独家的技术和专利,蕉下并不掌握。也就是说,蕉下做的防晒产品不是独家的,其他厂家也可以做到。
既然在营销上侧重点在黑科技上,实际上并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真正的研发逻辑应该先洞察消费者需求,然后倒推性能上的创新。
消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一部分中产催熟了一些新的国货产品,但随着市场的扩大,竞争也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增长也会进入瓶颈。产品也是有周期性的,不同的阶段需要进行不同层面的调整和平衡!
虽然蕉下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但我们也先别急着否定营销,因为在这个流量时代,几乎我们选择的每一件产品都受到了营销的影响。毕竟,在蕉下之前,没有人觉得穿防晒衣是这么有必要和时髦的事情。
企业发展就像是在进行赛马游戏,你押马、押赛道、还是押骑士?
马就相当于产品,赛道就相当于品类、骑士就相当于你的团队。这三者都很重要,但是不同的阶段,可能需要采用的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