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沉积物中塑料的颗粒数变化趋势与世界塑料产量的发展趋势完美吻合。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这么算起来,诸如塑料、人造橡胶、人造纤维这些合成材料走进人们的生活其实也才刚刚百年。然而,我们的衣食住行却早已不能离开它们了。放眼四周,无论是衣物、餐具,还是桌椅或者涂料,合成材料无处不在,几乎无法想象一个完全不使用合成材料的生产或者生活场景。塑料,似乎已经成为见证我们这个时代的标记物。
我们对合成材料的依赖也被记录在了地层中,2019年的《科学进展》发表了一项研究,来自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圣巴巴拉沿岸大概580米深的海底沉积物岩心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塑料竟然已经沉积其中,合成材料作为一种典型的地层标志物成为“人类世”开始的标志。人类世这一概念是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于2000年提出,目的是强调人类在地质学与生态学中的决定性地位。当前,塑料在地层中的真实存在,将塑料污染问题突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塑料岩球样品,采自夏威夷Kamilo海滩。图片来源:Naturaleza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那么,既然我们离不开塑料之类的合成材料,而它们又会造成如此之多的危害,难道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吗?
当然不!
近年来,随着白色污染问题引发的持续关注,世界各国除了出台诸如“限塑令”或提高塑料制品的废品回收率之类的政策之外,还在大力研发可以自然降解的新型合成材料,比如近些年合成出的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共聚物(PBAT)等等。
除此之外,寻找能够以塑料为生的细菌、真菌,乃至虫子,也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热点。事实上,这才应该是塑料最终的归宿,只有塑料有了“天敌”,才能与地球长期和谐共存。
饮料瓶的原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这类研究中的一个常客。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这类材料本身就可以在强酸、强碱或高温水蒸气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同时酯基也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很常见的官能团(比如油脂),因而很多微生物便都有可能可以消化这类塑料。日本的一个科研团队通过人工筛选的方式,发现了一种名叫Ideonella sakaiensis的细菌中存在多种特殊的水解酶,可以在常温下进食PET,将其消化为聚合物的单体——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并且可以在PET薄膜上繁衍生息[5]。
△左上:PET薄膜上的Ideonella sakaiensis细菌(标尺:1微米)。左下:被细菌“吃” 了70天的PET薄膜(标尺:0.5毫米)。右:该细菌对PET的代谢过程。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个团队在伊斯兰堡的一处垃圾处理厂的土壤中分离出了一种名叫塔宾曲霉菌(Aspergillus tubingensis)的真菌,发现它们可以在聚氨酯(PU)塑料上稳定生长,并且能在几个月之内将一张聚氨酯薄膜完全降解[6]。PU具有隔热、隔音、抗震等等一大堆优点,因此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材料之一,无论是客厅的仿木家具,还是卫生间防水涂料,无论是你新买的包包或者皮鞋,还是学校操场的塑胶跑道,都可能用到了PU。
△左上:PU薄膜。右上:塔宾曲霉菌的菌落和微观形貌(标尺分别为70毫米培养基和2微米)。下: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由霉菌降解两周后的PU薄膜宏观微观形貌。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塑料袋常用聚乙烯(PE)制作而成,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蜡虫(印度谷螟幼虫)能够咀嚼和进食聚乙烯PE薄膜,进一步研究发现是它们肚子里的两种细菌——肠杆菌YT1和芽孢杆菌YP1帮助它们将塑料薄膜消化掉了[7]。后来,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面包虫(黄粉虫)吃起塑料来更有一套,不仅能吃相对难消化的聚苯乙烯(PS),甚至可以只进食PS塑料泡沫就生存下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