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视剧《城中之城》据说非常火,以至于很多人都说这部作品写得如何不错。因为每天要忙于读书写作,十余年没看过电视了。我没看过这部电视,也没看改编为电视的小说。
听了社会上人的评价,一者因为当前反腐的重点领域在金融,金融里个别腐化堕落分子确实败坏了整个行业的形象,这样题材的电视剧,老百姓喜欢看。再者也是因为,不在金融行业的人不了解金融,以为跟钱打交道的工作者都是腰缠万贯的,都是锦衣玉食的。看着金融人“骄奢淫逸”,外道人自然也就乐于看到金融人因果轮回。
可金融人看了这个就开始笑了。
大部分金融人把自己称为“金融民工”,这种说法当然也有点妄自菲薄,事实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跟社会上的其他职业不相上下,假如真的算上投入与产出比,金融人的收益水平也许赶不上社会上的平均水平。
关于认知上的反差,我觉得还是源于社会上对金融从业人员的一些误解:
误解一:金融人成天跟钱打交道,所以都想着法子弄钱,且比社会上的人更有钱。金融界确实有个别人很有钱,比如贪污受贿的,利用政策或者信息赚到不义之财的,再或者身处一些高垄断利润的行业,还有就是堂而皇之的高收入。
误解二:金融业都是一个封闭行业,到处都是暗箱操作。从招募员工的不透明到业务经营的不透明,金融就是一个黑箱子,有利于监督之外闷声发大财。
误解三: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那么坏,下面的员工也好不了。
殊不知,金融行业跟别的行业其实没有太多的差别,哪个行业大多数人都是好的,哪个行业总有几个坏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能因为几个人或者极少数人,而坏了一个行业,这对于该行业的大多数是不公平的。
金融界现在有行二代和行三代,这个其实也没有什么稀奇的,在几十年前,各行各业还有“顶职”一说,即父母亲退下来后,让子女顶替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献了青春献儿孙。”有段时间,社会还推崇这种行为。不单是金融行业有这样的情况,哪个行业都有。换个角度想,在某个行业工作一辈子的父母,他的一生或多或少会对子女造成影响,孩子跟父母做同一行的也不鲜见,比如教师二代、邮电二代、石油二代、兵二代等。
虽然在金融行业工作了几十年,我还被基层员工讥笑不了解底下同事的艰辛。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记得二十多年前,为了减员增效,由上而下强行摊牌减员指标的时候,很多基层行看到指标就发抖,因为人员裁无可裁的时候,大家只能闭着眼睛背靠背抓阄,或者是背对背投票,运气不好的,二话不说,转身走人。
当年为了拉存款,那些基层的业务员不仅要走村串户、投亲访友完成指标,甚至为了争夺某些重点客户,在一碗酒一笔存款的条件下,网点的业务员排队往上冲,一碗酒下去,明天账上多了数字,可当即桌下就会多躺一个人。在狭小的柜台里办理业务,哪怕是内急也得憋着,因为外面的长龙很容易吞噬排队人的耐心。为了争夺客户源,他们在节假日往客户家里跑,而只能把他们的父母和孩子交给孤独。
最可怕的还是,毫无征兆地出现抢劫和被*的风险,有拎着款箱下车即被一枪爆头的,有护送款项的途中被一刀毙命的,还有直接在车上被引爆的。无论洪水或地震,总有人为了保护财产而不惜牺牲生命,他们也是人夫人妻、人父人子,他们的生命原本像所有的生命一样崇高和宝贵。
都说银行开门晚、关门早,可开门时间段仅仅是他们对外服务的时间段,开门前他们有一堆事项需要处理,关门后,他们还要对钱账进行认真核对,直到钱账相符、分文不差,他们才能离开储蓄所大门。很多人离开所里也是不回家的,因为,他们身上还有很多营销指标,那是他们的绩效,那是他们的“高收入”。
如早年间的银行人穿衣非常不讲究,一件蓝色工装,套上一副套袖,夹着笔、打着算盘,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后来也是为了提升服务形象,窗口的柜员开始穿西装了,有段时间,西装领带还是遭人羡慕的,现在,穿西服上班的职业好像没几个了,除了金融的,就是租房的,那不再是英俊总结,而是一种全身心的约束。
由于金融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的新产品新业务越来越多,这也就要求金融从业者不仅要有高学历、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不断学习以应对新的挑战。在外营销一天拖着疲惫身子回家后,还得挑灯攻读、废寝忘食,这是很多行业的人都想象不到的一种生存状态。
金融人该是什么样子?真的不是外人想象的那么神秘的样子,它跟别的行业一样别无二致,别人经历的和遭遇的,金融人都会遭遇到,即便别人没有经历的,金融人也可能遭遇到。相对来说,金融人的收入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可相对于社会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金融人可是高出一大截,额外付出也多得多。
相对于别的服务行业,金融人更加专业、更加有素质、更加有诚信、更加有耐心,不信你就换位感受一下。金融人每天接触钱,可那钱都是社会大众的,他们只有眼观、手摸的份,别的什么份都没有。
金融人该是什么样子,我也不想再做总结了,也许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样子,不知道,我是否能撼动一下你的认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