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杨慎
时间似是一位无情的老者,以高高在上的的视角俯视苍生,熟视无睹,他阅尽人间的悲欢离合,朝代兴亡,却始终一言不发。1644年,大明亡国,神州的锦绣河山被战火荼蘼,最终,在经历一番攻伐征讨之后,关外的一支渔猎部落入主中原。
此时的天下百废待兴,芸芸众生期待久未重逢的和平,中华大地亦是翘首以盼。清军入关后,迅速建立了统一的集权王朝,为了加强统治基础,清朝实行了督抚制,即为总督加巡抚的地方行政制度。
其中两江总督肩负的责任又比别处不同,两江总督下属的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清廷赋税重地,此外,也不能从字面意义理解成两江即是江苏与江西两地,这些首先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
前世今生:两江地区的历史背景
满清入关后,征服神州大地的道路异常曲折,尤其在江南一带,经历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由此可见,在清朝前期,清廷对于江南的统治并不十分稳固。
大量江南的士族、普通百姓带着国破家亡的心态怀念故明,这让当时的统治者如坐针毡。在历经千辛万苦打下江山后,清朝迅速谋划了对全国的统治计划。
这其中,督抚制就是最重要的一项制度之一,其中,总督主要侧重当地军事,一般下辖好几个省,巡抚侧重当地民政,一般下辖一个省,二者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清朝,关于江南一带的行政规划与明朝略有不同,明朝实行两京制,以南京为陪都,形成了南直隶地区,南直隶包括今天的安徽、江苏以及上海等地区。
南直隶
南直隶经济发达,经济基础条件比较好,除了是主要产粮地区,也是两淮盐业的主要贸易地区。清朝建立后,对前明的行政规划做了改变,改南直隶为江南省,至此,两江地区的规划已初步形成。
两江地区的经济产出一直在清朝占有重要比例,然而两江地区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在秦汉时期并不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展地区,为什么发展到后来却成了“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呢?
这其中的缘故还要从西晋开始说起,自西晋“衣冠南渡”之后,江南地区补充了大量人口以及精英阶层,因此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又带来了人才的发展,最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直到今天,这块区域依然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衣冠南渡
两江地区:真正的经济命脉
顺治年间,设立了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驻地南京,康熙年间,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即主管江南省、江西省两省事务。其中,江南省包含今天的安徽、江苏以及上海等地区。
历任两江总督,大多由满人担任,然而这一现象在太平天国之乱后发生改变,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役中声名鹊起的湖南人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最终走上了历史舞台,随后,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一职。
此后,担任过该职务的汉人还有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一直到晚晴,两江地区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