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设立于1901年,适逢现代科学的开端。现代科学史上的很多顶尖科学家同时也是诺奖得主。一般来说,诺奖成果代表了基础科学的最高成就。
每年的诺贝尔科学奖于10月上旬公布,12月10日颁奖(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通过线上直播方式举行,颁奖晚宴也不得不取消
(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打破该传统)。
2020年诺奖获得者“大合影”
在2020年诺奖颁奖之际,我们一起回顾一点诺奖之物理学奖历史,以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1901年,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伦琴。在6年前的某一天,伦琴偶然发现,漆黑的房间里,黑纸包裹的阴极射线管能使荧光屏发光。他没有急于宣布,而是仔细核实了7 周才确认这个重大发现。这就是X射线,它成为现代物理的一个敲门砖。
伦琴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专注,抓住了这个当时违反常识的偶然发现,又用创造性的思辨进行严格求证,经过原创的复杂过程,做出了这个改变世界的创新。X射线源于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然而又在医学、材料等方面广泛应用。
一百多年来,诺贝尔奖覆盖了基础和重大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下面我们集中讨论本世纪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1世纪获物理诺奖的基础研究包括:2001年的原子玻色凝聚,2002年的宇宙中微子和X射线,2003年的超导和超流理论,2004和2008年的基本粒子理论,2005年的量子光学和精密光谱,2006年的宇宙背景辐射精确测量,2010年的石墨烯,2011年的宇宙加速膨胀,2012年的单量子操控,2013年的希格斯机制,2015年的中微子振荡,2016年的拓扑相变和物质拓扑相,2017年的引力波探测,2019年诺奖的银河系外行星,2020年的黑洞理论和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
21世纪获物理诺奖的重大应用研究包括:2007年的巨磁阻,2009年的光纤和CCD,2014年的蓝光发光二极管,2018年的激光技术。还有一些,比如石墨烯和单量子操控,既是基础研究,又有潜在重大应用。
实际上,应用研究也反过来促进基础研究。比如几项天体物理的获奖研究,依赖于新技术的诞生。
2016年物理学奖授予戴维·索利斯(David J. Thouless)等3位科学家,奖励他们做出拓扑相变和物质拓扑相的理论发现。20世纪70年代,索利斯最早在理论模型中发现了拓扑相变这个新的相变。这个领域逐步由冷变热,成为近几年凝聚态物理最大的热门。
大爆炸宇宙学更是冷门变热门的范例。1940年代末,伽莫夫就提出这个理论,他的助手以此预言了宇宙背景辐射。当时,稳恒态宇宙学占主导地位,“大爆炸”是讽刺的说法。1964年,阿尔诺·彭齐亚斯(Arno Allan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oodrow Wilson)意外探测到宇宙背景辐射,得到大爆炸宇宙学的强有力证据。之后,大爆炸宇宙学成为主流和热门。在此领域耕耘多年的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分享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2017年诺奖的引力波探测是多年坚持的结果。雷纳·韦斯(Rainer Weiss)1967年想到方法,1972年开始实验,美国科学基金会于1974年开始支持,1984年启动LIGO。1994年,该项目转化为国际合作。2002年,LIGO开始探测引力波,后来升级几次,2015年成功。获得2013年诺奖的希格斯机制,也是经过多年努力,于2012年在CERN(欧洲核研究组织)被验证。
2018年诺奖得主亚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发明光镊子并用于研究生物,热拉尔·穆鲁(Gérard Mourou)和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用雷达技术产生高强度激光脉冲,分享2020年诺奖的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将先进的数学用于黑洞理论。这些工作体现了学科交叉的重要。
到目前为止,除了屠呦呦先生的特例(从中药经典得到信息,提取青蒿素),还没有在中国完成的科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本篇对部分诺贝尔物理学奖做了简要的回顾和分析,希望能对我们在诺奖上的突破有所启发。
小结:基础和应用并重,不介意冷门,坚持,重视学科交叉。
-本文作者:施郁(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END
一键三连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