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想得到某种东西 可得到后就失去兴趣了 为什么,得到的东西就没兴趣了是什么心理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5-06-05 03:06:17

有时候想得到某种东西 可得到后就失去兴趣了 为什么,得到的东西就没兴趣了是什么心理(1)

这种现象可以用“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来解释。先说一下“返回抑制”是指什么。

经典的返回抑制实验是,在屏幕上呈现A,B,C三个方框,告诉被试一会儿在其中一个方框里会呈现一个星号(称为“目标信号”),要求被试快速按键回答星号出现在哪个方框里。

但其实在星号出现之前,主试会通过某种方式(称为“干扰信号”)把被试的注意吸引到某个的方框上,比如某个方框会突然变色然后恢复原状,再比如在屏幕上呈现一个指向某个方框的箭头。

实验结果发现,当干扰信号与目标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就是SOA)在一定范围内时,干扰信号会妨碍对目标信号的识别。

例如,A方框突然变色然后恢复原状,200ms后,如果星号出现在B方框或C方框里,那么被试的平均反应时是500ms(不是真实数据,只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相对大小),但如果星号出现在A方框里,被试的平均反应时会延长到600ms。值得一提的是,返回抑制不仅在SOA较短(几百毫秒)的情况下出现,而且有实验表明,长SOA条件(几小时,甚至几天)下也会出现微弱的返回抑制。

这一现象看起来挺反常识的。

明明“干扰信号”是在提醒被试注意那个方框,但被试的表现却和预期相反(不过这个结果和SOA有关,当SOA很短时,干扰信号确实能加速目标信号的识别)。

但这一现象有其适应性意义。

人们在找一件东西的时候,往往不会重复寻找已经找过的地方(除非所有地方都已经找过了一遍),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不会给已经注意过的东西分配很多注意资源。

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分配注意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回到题主所说的现象。

人们在放东西时,就已经注意过了那个位置。所以在之后找这样东西的时候,分配给这个位置的注意资源就比较少(相对于分配给其他位置的注意资源),出现题主所说的现象,甚至是类似于“拿着手机找手机”的现象。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