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年的微电影《幸福59厘米之小马》中有这么一段剧情,罗永浩想在星巴克点一杯“小杯”的咖啡,但遭到了女服务员面带微笑地拒绝,反复用星巴克自己的标准,来教罗永浩识别中杯、大杯和特大杯的区别。罗永浩与其在争执了数个来回后,无法说服最小的杯不是“中杯”而是“小杯”,内心非常不爽,最后用“自打耳光”的方式收场,表现得特别的无奈。
星巴克为什么不卖给顾客“小杯”咖啡?这里面其实套路挺多
其实星巴克按照当地的杯型的分法是一共分为4种的,分别为Short、Tall、Grande、Venti ,翻译成中文就是:小杯、中杯、大杯、超大杯,也就是说星巴克是有小杯的。在星巴克的《饮料资源手册》、物料储备、甚至收银系统中,都是可以看到Short这种杯型的,但是你偏偏在菜单上看不到“小杯”的咖啡,根本不给你选择的机会,这里面其实都是有商业套路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多赚钱。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顾客喜欢中庸的
有营销专家在曾经在一家专门卖啤酒的店里做过统计,他们把8元一杯的高级啤酒、5元一杯的中档啤酒和4元一杯的廉价啤酒放在一起出售,结果有80%的人会买5元一杯的中档啤酒;然后他们撤掉4元一杯的廉价啤酒,换上了一档10元一杯的更高级啤酒,结果选择8元档啤酒的占了大多数。这就是顾客的中庸之道,不喜欢廉价的,也不想买太贵的浪费钱,潜意识里就会避开过低或者过高价格的商品。
星巴克也是如此,本来是4档杯型,选择中杯和大杯的会差不多一样多,撤掉一档小杯变成3档,大家就会不由自主的选择夹在中杯和超大杯之间的“大杯”,自然也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从成本成本和利润上来考虑
小杯的杯子、杯托、杯盖等都需要开模制作,多生产一套不同的杯型会需要很多相关的配套设备,增加生产成本,利润却得不到相应的增加;另外从饮品自身的成本上来将,比如含有牛奶的饮品拿铁、卡布奇诺等,其实它们小杯和中杯用到的咖啡量都是相等的,增加的无非是牛奶的量,多加那么几口牛奶,就能多赚好几块钱,何乐而不为呢?
《北京晨报》曾经报道过,到星巴克喝咖啡,员工总会不厌其烦地提醒你杯型,这其实有一个利益链条在里面的,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超过2000家,每天经过提醒杯型,让顾客改变初衷升杯的成功比例达到10%,光这一项,一年预计就能给星巴克增加营业收入6570万元。
所以,罗永浩在星巴克崩溃“扇脸”,并不是服务员的问题,而是星巴克自身的营销策略造成的。不把“小杯”放入菜牌,大概你也明白了为什么了吧。
星巴克这种玩“杯型”游戏的行为,不单单是这种连锁企业,其实在很多商品上都能看到,我记得最早开始的酱油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的,过了十多年后,名字就变成了高级、一级、二级,现在更好了,变成了特级、高级、一级,其实酱油还是那个酱油,只不过换了个称呼罢了
事情是这样的。一名星巴克金卡会员在点单时被服务员连续两次要求确认“你确定是中杯吗”、“中杯是我们最小的杯型哦”,这让他感觉很不舒服。这位会员就给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写了上文的公开信。这封公开信在社交网络上发酵,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锤子科技 CEO罗永浩的微博及他几年前在星巴克自打耳光的视频。 (来自:腾讯财经)
视频中,罗永浩要点一杯中杯咖啡,但星巴克女服务员反复指着眼前的三个不同型号的杯子对罗永浩说,最小的才叫“中杯”,中间大小的叫“大杯”。罗永浩说,我明白你指的是大杯,但是我要中间的那个中杯。但服务员还是说,对不起,这是大杯。被一再羞辱之后,罗永浩恼怒的自打数个耳光后离去。对此,罗永浩在一次现场活动中说,过去三年中,他曾被星巴克服务员说了7、8次,星巴克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来自:腾讯财经)
对此,星巴克给出了回复,表示将提升服务水平,为喜爱星巴克的顾客提供与众不同的星巴克体验。星巴克在回复中解释,为确保顾客杯型选择准确,有时会再次与顾客确认。对于这种不痛不痒的回复,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不少网友表示,星巴克不仅没有透露出改变杯型称呼及服务的意愿,还为自己做辩解,实在是有些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