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庄区黄山镇2030规划,罗庄区黄山镇后面即将开发的村庄

首页 > 社会-民生 > 作者:YD1662022-12-05 13:59:07

【行政区划】

●褚墩镇社区 ●黄山镇社区

褚墩社区 黄山社区

永安社区 蔡村社区

梁庄社区 官庄社区

三岭社区 凤凰社区

桥头社区 木柞社区

卜庄社区 官山社区

兰山社区 峰山社区

廖屯社区 双合社区

三屯社区 大安社区

碑住社区 菊花屯社区

孙盛庄社区 蒋史汪社区

凤凰屯社区

●褚墩片区

褚墩相传唐朝中期建村。因此处土墩较多,原称诸墩,后讹化为褚墩,为褚墩镇人民政府驻地。现有褚墩一村580户、2245口人;褚墩二村660户、2203口人;褚墩三村515户、1858口人。

桥头村碑载:“明万历十年,桥头立村”。因村处兴隆桥北头,得桥头。现有900户、3149口人。

虎山岭西村杨氏支谱载:“五世祖清康熙八年自庄坞迁此定居。”因村处虎山山后小岭西,故名虎山岭西。现有310户、1114口人。

虎山岭后村据村内出土的唐铜剑、陶坛等物鉴定,该村约建于唐代(公元618—907年 )。因村处虎山后,故名虎山岭后。现有285户、949口人。

虎山岭东村相传唐末建村,原称新安庄。后因村处山东小岭下,故改名为虎山岭东。现有141户、595口人。

虎山山前村蒋氏宗谱载:“二世祖讳失纪,自沙埠来居。”据此,该村约建于元代(1271—1368年)。因村处虎山前得名。现有135户、610口人。

碑住村梁氏族谱载:“碑住梁氏,明初自东平来郯”。梁氏始祖墓碑载:“梁氏始祖也,前明永乐五年,偕北荐来郯定居”。因村靠含珠山,山坡上有一突起长方形弧石,状如石碑,体前倾,似从山顶下来在此停住,故名碑住。清末,其邻近之新庄、陈官庄并入此村,统称碑住至今。现有碑住一村433户、1909人;碑住二村420户、1745人;碑住三村460户、1757人;碑住四村221人;1058人。

梁庄相传明成化年间(1468—1487年)赵姓于此建村,始称赵义官庄。梁氏族谱载:“明嘉靖年间,六世祖由碑住迁居赵义官庄”。后以梁姓兴旺,改名为梁家庄,简称为梁庄。现有987户、3592口人。

兰山后屯据传明初建村,因靠兰山,故名兰山屯。因村处兰山北,故名兰山后屯。现有389户、1586口人。

兰山中屯据传明初建村。因村处兰山中,故名兰山中屯。现有192户、758口人。

兰山前屯据传明初建村。因村处兰山中屯南,故名兰山前屯。现有324户、1265口人。

兰山村唐武德四年(612年),曾为兰山县驻地,村以山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沂州府治,复置兰山县,其县名亦以山而得。现有1428户、4637口人。

西永安村相传南宋末期建村。此处原有一座永安寺,现仍存有明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永安寺的寺碑。村以寺名。后因村庄扩大,以沟为界,分为东西两村,此村位西,改称西永安。现有837户、4071口人。

东永安村其名称来历、沿革及含义见西永安目。因此村居东,故名东永安。现有633户、2624口人。

朱庄据传元朝(1271—1368年)建村。因邻兰山村,始名小兰山子。朱氏祖墓碑载:“清乾隆已丑(1769年)拔贡……授于平府……”。故以朱姓改名为朱庄。现有489户、2312口人。

小山子村清乾隆年间(1735—1795年),傅姓由涌泉迁此建村。因西靠小山,故名小山子。现有259户、1056口人。

孙盛庄村清朝初期建村,以姓氏得名孙庄。因与本县泉源镇孙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姓氏更名为孙盛庄。现有264户、1133口人。

北王庄相传王姓于明末由薛庄迁此建村。以村中双槐始名双槐树,后以姓氏改称王庄。现存村碑载:“王庄……清乾隆十年立”。因此与县内高峰头镇、郯城镇、红花乡等乡镇的王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方位更名为北王庄。现有208户、710口人。

北官庄清康熙年间(1662—1772年)盛姓建村,称盛家庄。后因管姓兴旺,改管官,讹化为官庄。因与本县港上镇、归义乡、花园乡等乡镇的官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方位更名为北官庄。现有263户、854口人。

五里桥村1967年,因蒙阴县修建岸堤水库,由蒙阴县旧寨乡郭家上峪迁来部分库区移民于此建村,取名卫东。因与本县红花乡卫东村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村处五里河的石桥旁,更名为五里桥。现有42户、155口人。

青石塘村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李姓由汤庄迁此建村,以采石为业,时称兴隆庄。后因此处采石年久成塘,故改称青石塘。现有420户、1845口人。

东卜庄相传隋末卜氏携二子由山西省避乱来此定居,称卜家庄。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姜、刘、丁三姓相继来居。明代以方位改名为东卜庄。现有820户、3229口人。

西卜庄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刘姓由卜庄(今东卜庄)迁此定居,因村居西,故名西卜庄。现有339户、1145口人。

黄金店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黄姓在此居住开店,时称黄金店,后简化为黄店。现有180户、720口人。

锦程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村。焦、耿二姓最先来此荒野居住,得名湖里。因与县内郯城镇、杨集镇等乡镇的湖里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吉祥嘉言更名为锦程。现有243户、1098口人。

风渡口村。村后风渡岭上原有载“大唐盛世”的唐碑,据此,该村约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因北依风渡岭,南靠涑河渡口,故名风渡口。现有180户、685口人。

廖屋村据廖氏宗谱载,廖氏十三世自廖屯迁此居住,现已传至二十五世。据此,该村约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因此处原是廖姓谷场,并筑有场屋,故得名廖家屋,简化为廖屋。现有136户、695口人。

廖屯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称徐元埠。廖氏族谱载:“廖氏系南都旺族,自永乐迁都燕京,随驾北上至沂郡兰邑徐元埠,垦种田土,遂居焉”。墓碑载:“始祖廖邦宁初居南都应天府,自明三世永乐建都燕京,随驾北上至沂郡南七十里徐元埠,垦种田土,而安居乐业,称为功业军人”。以此改名廖家屯,简化为廖屯。现有538户、2518口人。

罗庄区黄山镇2030规划,罗庄区黄山镇后面即将开发的村庄(5)

●黄山片区

荣华社区(原名为前黄山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徐、朱、陈三姓在此建村,因靠黄山,以方位得名前黄山。1971年后历为公社、乡、镇驻地。现有602户、1781口人。

后黄山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村,以村处前黄山后,得名后黄山。现有714户、2051口人。

北桃园村(一般称为桃园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村,此处原为木柞村李姓桃园,故得名桃园。因与庙山乡的桃园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方位更名为北桃园。现有239户、698口人。

凤凰庄村相传唐永贞元年(805年),苗姓建村称苗儿庄。清康熙七年(1668年)郯城大地震毁村,后在原址村北重建,因许姓居多,故改名许家庄,习称许庄。因与郯城县郯城、高峰头镇的许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方位吉祥嘉言更名为凤凰庄。现有675户、2049口人。

峰山村分为丰大村、丰后村和丰上村等3个自然村。据传唐初建村,因靠峰山而得名。现有1167户、3588口人。

菊花屯社区(原名为丁屯) 相传唐朝末期建村,原称菊花屯,后因丁姓居多,改名丁家屯,简化为丁屯。原分为丁东村、丁西村和丁南村三个行政村,后合并成立菊花屯社区。现有899户、2733口人。

蒋史汪村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1377年)建村,因蒋、史二姓居此,得名蒋史庄。后以村中大汪,改称为蒋史汪。现有蒋史汪一村(简称为蒋一村)、二村(蒋二村)两个行政村。蒋一村现有758户,2345口人;蒋二村962户,3024口人。

柳行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村。此处原是一片柳树行,许姓由王店子(今属临沂市)来此建村,故得名柳行。现有200户、613口人。

木柞村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葛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因村民多从事木业,故名木作,后演化为木柞。现有木柞一村(简称为木一村)、木柞二村(木二村)、木柞三村(木三村)和木柞四村(木四村)等四个行政村。木一村现有390户,1170口人;木二村431户,1318口人;木三寸381户,1196口人;木四村402户,1091口人。

谢官庄村据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谢姓自郯城县红花埠来此耕种官田,故名谢家官庄,简化为谢官庄。现有823户、2822口人。

安头村据唐贞观年间重修灵源寺碑载,此村建于隋朝(581~618年)。因村处河岸边,得名岸头,后讹化为安头。杜氏宗谱载:“杜氏前明由汊口镇迁来大安村”。以此,该村曾称大安村,后复称安头至今。现有1126户、3447口人。

柴口村据传金时(1127~1234年),薛、何、宋三姓来居,原以地处沂河河汊处,得名汊口镇。杜氏宗谱载:“杜氏始祖明初自山西洪洞鹊里黄土崖来郯,后族众日繁,分居新汪、唐桥、重沟三支,至九世祖成谏迁至汊口镇”。清雍正年间,该村杜姓与附近安头村闻姓,因土地纠纷,杜姓砸毁闻姓墓碑,被闻姓告发,判杜姓抄家之罪。官兵误将临沂县之汊口镇杜姓抄家,该村遂改名为柴口镇,简化为柴口。现有741户、2323口人。

老屯村据传明末建村,始称屯里,后因该村较大,建村年代早于附近小村,故习称为老屯。现有464户、1390口人。

蝎子山村谢氏宗谱载:“清乾隆间五世祖自郯南红花埠来蝎子山定居”。以靠蝎子山得名,现有603户、1594口人。

双合村分为麻湖村和武村2个自然村。麻湖据传明成化间,刘姓因原籍武家口毁于洪水,迁此立村。时因此处湖泊众多,野麻丛生,得名麻湖。

武村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武姓自东蔡村迁此居住,故得名武家村,简化为武村。后因行政区域调整,麻湖村与武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双合村。现有580户,1808口人。

栗林村相传元末薛、何二姓来此耕种官田,称官庄。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旺族杜姓由柴口迁此定居,遂以村后大片栗树林改名栗林。现有579户、1736口人。

文曲山村分为山崖村、山前村和中蔡村等3个自然村。山崖原名山丫,据传明朝中期,山西省洪洞县移民迁此居住,以村处文曲、文昌二山之间,故名山,因“丫”字冷僻,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调名山崖。

山前村据传清乾隆初年,王姓由西蔡村迁于文曲山、文昌山南侧建村,故名山前。

中蔡村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村,原为西蔡村的东场园,因处东、西蔡村之间,故得名中蔡村。后因行政区域调整,山崖村、山前村和中蔡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文曲山村,其名取其附近山头文曲山之意。现有267户,813 口人。现有449户、1401口人。

山西村王氏宗谱载:“王氏始祖明代洪武初年卜居此处”,以村处文曲山西侧,得名西山。因与郯城县庙山镇的西山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更名为山西。现有267户,813 口人。

西蔡村王氏宗谱载:“王氏始祖明洪武初由山西洪洞鹊里来居于此”,时因此处野草丛生,得名蔡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方位改称西蔡村。现有504户、1634口人。

东蔡村相传明朝中期建村,原以武姓居住于此,称武家村。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前土地祠碑载:“武家村土地祠,历年未曾塑像,……”。后武姓多数迁出,以村处蔡村(今西蔡村)东,改称东蔡村。现有310户、889口人。

舒官庄村相传唐朝(618~907年)建村。因此处原为官田,始称官庄,后以方位改名北官庄。据清光绪二十六年立舒氏祖墓碑载:“舒氏祖明代迁此”。后又改称舒家官庄,简化为舒官庄。现有793户、2619口人。

李官庄据传建于唐朝(618~907年)。因村近官庄(今舒官庄),亦称官庄。明朝中期,以李姓居多,改称李家官庄,简化为李官庄。现有618户、2410口人。

罗庄区黄山镇2030规划,罗庄区黄山镇后面即将开发的村庄(6)

【自然地理】

褚墩镇地处沂、武河冲积平原,西高东低,西有虎山,西南有兰山,最高海拔138.1米。中部、东部地势平坦,主要为平原洼地,多系岭沙、老黄土、黑土,地质优良、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境内五里河、南涑河、邳苍分洪道贯穿南北。褚墩镇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储量2000万吨以上,境内的恒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临沂境内最大的煤矿之一,陶瓷黏土储量大,是北邻罗庄区陶瓷生产基地之原料供应地,石灰石、焦宝石等矿产资源都十分丰富。

黄山镇东部是沂武河冲积平原,西部是低山丘陵区,沂河、武河、涑河纵贯南北,黄山、峰山、文曲山、菊花山等八座山头点缀其中。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石、白云岩、页岩、黄沙、煤炭等。著名景点有黄山如黛、玉盘托峰(山)、文曲双耸、长桥连虹、涑河柳行、还有武河万亩湿地花园,

罗庄区黄山镇2030规划,罗庄区黄山镇后面即将开发的村庄(7)

【交通区位】

褚墩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地处郯、兰、罗三县(区)交界处,京沪高速、206国道、105省道、232省道、汤郯公路纵贯南北,县乡公路四通八达。镇政府驻地北距兖石铁路临沂站、临沂机场25公里,距陇海铁路45公里,距连云港机场60公里,徐州机场100公里,距连云港、石臼港、岚山港均在100公里左右。

黄山镇区位优势明显东与206、205国道相通,西接汤郯公路。张册公路、黄李路、黄褚路从境内穿过。

【社会经济】

●农业

褚墩镇境内有五里河、老沭河、邳苍河行洪道等大小河流贯穿南北,为抗旱排涝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粮作物食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山牛蒡、大蒜、蔬菜等,种植面积均在万亩左右,和西邻的苍山县构成了鲁南“粮仓”、山东南“菜园”。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依托阳光雨露草莓、枫红日丽苗木、三力源生态农业种植、金菜园农业生态园、嘉盛农场五大农业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以山牛蒡为主的出口创汇蔬菜、大蒜、杞柳、桑蚕、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

黄山镇耕地面积4.2万亩,土壤多为黄潮土、黏质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主要有白柳条,条柳编工艺品远销美国、加拿大、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素有“白柳之乡”的美称。逐步形成了粮食、杞柳、订单果菜三大产业格局。

● 工业

褚墩工业园是原郯城县三个县级工业园之一,面积4平方公里,规划道路15公里,构成“三横四纵”交通路网。形成了煤化工、陶瓷建材、食品贮藏、草柳编织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人力资源充裕,所在的临沂市是人口过千万的大市,郯城县、周围的苍山等县都是一百万左右的人口大县,人力资源能充分满足办厂用工需求。

黄山工业园按照“一村一品”多业并举的思路,大力发展专业村经济。坚持不懈地狠抓大中小项目建设,菊花屯社区小五金加工、安头村木材运输、木柞二村家具制造、柴口村鲜花种植等一批投资小、见效快、市场好的项目相继投入生产,民营经济群体得到进一步膨胀。柳编产业形成规模,杞柳工艺品远销世界各地,是杞柳名镇,素有“中国杞柳之乡”的美誉。黄山镇民营经济十分发达,有建材、杞柳、油脂食品、专业村经济、小五金加工、生态旅游六大特色产业。

罗庄区黄山镇2030规划,罗庄区黄山镇后面即将开发的村庄(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