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闻网讯(记者郑阳)3月8日,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凤之接受了本网记者远程连线采访。刘凤之委员说,他建议在北方生态脆弱地区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干果林木种植,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施藏粮于林的农业发展模式。
刘凤之委员介绍,核桃、板栗、榛子等干果含有高品质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营养丰富、耐储藏,性质接近谷物、豆类和薯类,近年来被美誉为木本粮食。而以干果林木为代表的经济林木,能够适应干旱、半干旱、高寒的丘陵、荒漠等地区,能够形成稳固的植被,起到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具有重要生态效益。目前,我国以“镰刀弯”地区(由东北向华北、西北呈镰刀弯状分布的干旱半干旱区域)为代表的北方生态脆弱地区,既是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据《中国生态保护》白皮书,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60%以上,超过70%的国家级贫困县和超过70%的贫困人口都在这个区域,单靠输出劳务、发展旅游服务业等承担不起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任,根本出路还是要提高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既解决绿起来的问题,又解决富起来的问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要并重。
目前“镰刀弯”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而由于该地区降水量低、旱灾频发,玉米产量低而不稳,为增加产量,农民往往过度开垦、侵占林草地,此举加剧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国家在该地区推行了农业结构调整政策,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这些生态脆弱地区,种植玉米以外的杂粮杂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依然要露地耕作,对土壤保护性差,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不如林草,而且春种秋收,不能保持常年有稳固的植被,冬季土地裸露,成为北方风沙的重要来源,生态效益与种植玉米相差无几。二是林草等生态功能型植物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最好,但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应安全,即使是在北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不具备种植单一生态功能型植物的条件,退耕还林还草的余地不多,亟需选择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提供食品来源的植物类型。三是种植经济作物,即使是单位价格很高的核桃、板栗、榛子等干果,但由于产量普遍较低,耗费人工较多,并有3-5年的幼树生长期,而玉米种植省工省力,在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的情况下优势非常明显,如果没有政策引导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农民还是青睐玉米种植。
为此,刘凤之委员提出三点具体建议。一是建议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深化完善北方生态脆弱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出台支持政策和措施,鼓励干旱半干旱山地丘陵地区种植板栗、榛子、核桃等兼具优质高产和抗旱抗寒性能的干果林木,实现上述地区常年植被覆盖、水源涵养、抗风抗沙目标,兼顾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二是建议农业、林业等相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加大干果林木良种培育和推广力度。针对丘陵、荒漠等不同地区培育相适应的林木品种,并加快引进驯化开心果、椰枣等外来抗旱干果品种适应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地区,建议各级农林技术推广机构加大干果林种植技术推广培训,坚持以公益性为主、兼顾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帮助农民提高干果产量和品质,开拓销售渠道,深化加工方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使以“镰刀弯”地区为代表的北方生态脆弱地区干果林种植能够享受一定金额的生态效益和种粮补贴,特别是在林木坐果前的3-5年幼树生长期及在果树坐果后,根据干果产量以一定比例折合成粮食产量,享受粮食种植方面的补助政策,并将干果林种植纳入生态效益补贴和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确保干果种植总体经济效益不低于玉米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