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周深泉,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家在龙门县南昆山上坪村,不善言辞的他,常常在家折腾房前后院的植物。嫁接、扦插、高空压条……他的各种繁育植物技术,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是一位民间园艺超级发烧友。5年前,他成功用桫椤孢子繁育出了人们公认难以人工繁殖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桫椤。多年来,他对繁育植物痴迷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周深泉和他培育的桫椤
房前屋后都是植物,连屋顶也铺上草皮种竹子
周深泉的家,可谓一个植物王国。他家房前,一棵笔直、没有树冠的烟斗柯,只有树干上长着几根非常细的枝叶。而这些枝叶像人受伤被包扎一样,外面缠着一层紧紧的保鲜纸,上面的叶子生机勃勃。相隔几米远的一棵矮树上,上面的几根枝叶上也缠满了保鲜纸。“这是我嫁接的万紫千红(学名铁冬青)。”房子周围不时可见周深泉的嫁接杰作。“烟斗柯的果实很好吃,我通过嫁接,不仅可以矮化树的品种,还可以让它提早开花结果。”周深泉说,烟斗柯很难嫁接,嫁接成功的人很少。
他家屋顶非常引人注目。屋顶上铺着厚厚的土,长满了草皮,稀稀疏疏种着一些小竹子以及一些花朵。在屋顶最高处,一棵开着红花的植物傲然生长着。“两年多前,我对屋顶进行了绿化,特地选择了不怕晒的高山植物种在上面。”
周深泉家后院,像一个植物园。小院子在山脚下,是两座小山相夹形成的三角地带。这里有多花山竹子苗(当地人俗称那黄桔)、核桃树苗、碧根果树苗、车轮梅苗……“核桃树苗是我买的生核桃培育出来的,碧根果苗也是用生碧根果培育出来的。”周深泉说,之所以自己繁育这些树苗,是因为觉得这些果子好吃。
后院更令人惊讶的是,几十株桫椤生长在这里。有的1米多高,有的只有二三十厘米。大大小小生长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型桫椤园。这些都是他5年前成功用桫椤孢子繁育出来的。
零基础靠自学,不怕失败反复试验
20多岁时,周深泉开始研究试验各种植物繁育技术,至今已有20多年了。说起他痴迷园艺的理由,他说得最多的词是:好吃、有用。
“我读到初一就没有读书了,最先我喜欢养蜜蜂、种茶叶。”周深泉说,后来家里种了柑橘等果树,从那时开始,他接触到嫁接、扦插等园艺技术。“我们南昆山的野生橘药用价值不错,我想把野生橘嫁接到自家的柑橘上去,这样我们就不用去野外找野生橘了。”有了这个想法,他开始做嫁接试验。桃树、李树、柑橘树……家里果园的树都是他用来做嫁接试验的对象。“一开始,我什么都不会。这些技术没有人教我,全靠我自己自学。”
周深泉身上有一股执著的劲,一次失败,第二次再来。再次失败,接着试验……凭着这股劲,两三年后,他终于将野生橘嫁接成功。从那以后,他对植物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嫁接、扦插、高空压条、种子繁育等技术,他都不断钻研。“我失败过很多次,但我不怕,继续试验。”不怕失败的精神,让他的各项技术达到了精通的程度。他将南昆山的杜鹃花扦插成功,用果实培育出来南昆山山柑子。如烟斗柯、紫玉盘柯等多种公认难以嫁接的植物,他都能嫁接成功。
烟斗柯硬皮层薄,如果嫁接技术不好,养分难以输送至嫁接的枝条,这是嫁接的一个难点。“我以前看到有人嫁接成功后去讨教经验,结果人家技术保密,我只好回来自己研究试验。两年后终于成功了。”周深泉骄傲地说,别人嫁接成功率只有两成,他嫁接的成功率达到了五六成。
观察桫椤生长环境,3次试验终于育出桫椤苗
周深泉脑子里有很多想法,爱思考,也爱钻研。5年前,经过几年的钻研、试验,他在家用桫椤的孢子成功繁育出了几十株桫椤苗,并且都成功生长。据了解,桫椤是现存惟一木本蕨类植物,也是濒危珍稀植物。在周深泉眼里,桫椤不仅是一种珍稀植物,还有药用价值。“桫椤的茎干可以入药,是一种珍贵药材,现在野外很少。”周深泉想,如果能人工培育出桫椤,大伙不仅不用去野外破坏桫椤,而且又能利用到桫椤这种药材。
于是,周深泉到野外观察桫椤的生长环境。最开始,他发现桫椤要生长在湿润的地方。他采集到桫椤孢子后,就在一个较湿润的山坑里种下了孢子。可是,孢子并没有发芽。第二次,他又到山里去,发现桫椤生长的地方有岩石。他又特地将孢子种到有岩石的土壤中去,还是没有成功。周深泉不甘心,反复总结思考,满脑子都是桫椤。第3次试验时,他将桫椤孢子贴在后院小山的山壁上。“没想到过了两年,苗终于长出来了。”周深泉说,最后他总结,桫椤孢子要生长出苗,必须要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气候湿润,还要有一定的光照。那一次孢子出苗后,陆陆续续又长出了几十株桫椤苗,周深泉家的后院简直成了一个小桫椤园。
●专家说
需要激励机制鼓励民间达人把经验形成理论
市园林管理局施工管理科负责人蓝德炎是一位植物专家。他告诉记者,桫椤是一种与恐龙同时代的原始植物,属于蕨类植物之王,极其珍贵,堪称国宝,有“活化石之称”。“这种植物是靠孢子繁殖,不仅难培育,也难种。”蓝德炎说,在知道周深泉培育成功桫椤之前,惠州没有人人工培育成功桫椤苗。“桫椤对环境的要求高,对空气污染很敏感,所以不仅培育需要技术,种植技术也很重要。”
蓝德炎认为,像周深泉这样的民间园艺发烧友,积累了几十年的园艺繁育种植经验,摸索出珍稀植物的繁育技术,是很难得的。“最可惜的是,往往这样的发烧友只掌握了经验,没有形成理论。这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让这类民间达人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形成理论,对社会才有更大用处。”蓝德炎建议,既然周深泉掌握了桫椤培育种植技术,可以去申请林业类的实用性专利,这样也能总结经验,对园艺技术发展和珍稀植物的繁育也是有好处的。
“周深泉这类有心钻研珍稀植物繁育的民间园艺发烧友,对野外珍稀植物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破解了珍稀植物的繁育密码,野外保护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蓝德炎说。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方莲花 朱如丹 统筹 本报记者方莲花